『转载』干国——扬州最早的城池(一)
|
|
|
 姓名:干生洪 卓越贡献  户籍地址:贵州省铜仁地区思南县 积分:1152 最近:19-04-01 身份:本版版主
|
发表:2008-08-15 10:09:22 人气:840 回复:2
|
楼主 |
干国——扬州最早的城池
从“干”国到“邗”城,从远古文明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关于“干”,殷商卜辞中有商末纣王田猎游幸的记载,所到的地方其中有“干”。那么“干”在哪里呢?外出打猎的地方,也就是“干”这个地方离都城不会太远。我们先要搞清一个问题,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干”?《路史;国名》中说:“干,桀臣干辛邦也。”也就是说,“干”这个在夏代的时候是夏桀臣子干辛邦的封地。《大清一统志;卷廿二;大名府》:“干城,在开州北,《诗;邶风》:‘出宿于干。’《后汉书;郡国志》:‘卫国县有竿城。’盖即干城之讹也。今州北有干城村。”开州在今河南濮阳,在商都安阳的东南。
《大清一统志》引用了《诗;邶风》中的:“出宿于干”,是说卫国的女子嫁到邶国,“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终于回家探亲了,路上经过了“干”这个地方,“干”这个地方还有“干言山”于是“饮饯于言”。《邶风》是邶国的诗,邶国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古今地名大辞典》说干言山在河北尧山县西北四里。《太平寰宇记》说《邶风》中卫女“出宿于干,饮饯于言”就是说的此山。卫国占有河南省北部及河北省南部,建都在朝歌(今河南省淇县),邶在它的北面。所以卫女回邶经过干,与干城、干言山所在的位置相符。
《韩非子;难二》中有一段话说:“蹇叔处干而干亡,处秦而秦霸,非蹇叔愚于干而智于秦也,此有君与无君也。”蹇叔是很有本领的贤臣,干国的君主不用他,蹇叔只得西行入秦,帮助秦穆公。结果是干国亡了,而秦国则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史记;秦本记》记载,蹇叔本是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乐于农耕的隐士,住在宋国钅至邑一个叫鸣鹿村的小庄子里。楚人百里奚游历到宋国的时候,陷入了极度困境之中,在钅至邑乞食,遇见了蹇叔。蹇叔将百里奚收留在自己家中,百里奚谈到欲求仕于齐、周、虞等国,蹇叔劝他不要去,后果然免受祸难。秦穆公打听到百里奚是个贤人,聘他为官,百里奚又建议秦穆公聘蹇叔为官,从此秦国由弱变强。李斯《谏逐客书》中说,秦穆公“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蹇叔住在钅至邑,钅至邑在哪儿?《汉书;地理志》说,沛郡有钅至县,在今安徽宿县南。钅至县的北面就是徐州的寒山,东去不远就是泗洪。这一块地方原本是干国的地方,钅至邑和寒山在春秋初期被宋国所并。
说这里原是干国的地方有什么依据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何光岳先生根据西周铭文考证,“寒”与“干”通;夏桀以前没有干国,只有寒国,夏桀以后只有干国,而没有寒国,所以寒、干之间有着承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干最初叫做寒。
寒这个部落出现很早,寒部落是任姓,是黄帝之裔。他们的始祖寒哀曾为黄帝驾马车,就是《世本》记载的“寒哀作御”。《路史》记载:黄帝的儿子青阳娶了寒哀的女儿,生少皋。寒浞是寒哀裔孙、寒部落后来的首领。《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寒亭,古寒国,浞封于此。”寒亭在今山东潍坊,也就是当时部落的所在地。夏代,寒浞在此建国,史称古寒国。汉王莽改古国为亭,始称寒亭,寒亭因此而得名。寒浞杀羿,后又被少康所灭。寒国被夏灭后,族人被打散了,向外迁徙。今徐州的寒山也就是因为有一支寒人迁来而得名。有一支就迁到今河南濮阳。到了夏桀的时候,干辛邦仕夏,得到了封地。
钅至邑和寒山被宋国所并,于是有一部分人再度迁徙,一部分人留在故地,所以后来史书上出现的“干”姓人物也多是这一带的人,《姓苑》记载春秋时,陈国大夫“干徵师采食于干邑,因氏焉”,干徵师自然是干人,采食之地也就是封地,干邑的地望也应当在陈国附近,今河南淮阳一带。再比如说干宝,就是写《搜神记》的那个干宝,是新蔡人,晋时新蔡的地望约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安徽临泉等县地。
这种说法可视为一说,我以为还是从干辛邦仕夏,得到封地为始更为妥当。周灭商,包括干辛邦的干在内周围的若干国家,当时生产力低下,部落被打散了,一部分留在原地,成为入侵者的臣民,还有更多的一部分向外迁徙,寻找新的生活地区。被打散的干民一部分南迁,来到淮水流域定居,
并和当地的居民融合在一起。
“邗”这个字最初见于《左传》:“鲁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辞海》注“邗”时,“邗”有两个义项,一是“古国名,在今扬州市东北,也作干,春秋时为吴所灭,成为吴邑。”一是“古城名,公元前486年吴筑,故址一说在今扬州市蜀冈上,一说在市东南濒江处。”许慎《说文解字》说:“邗,国也。今在临淮。一曰,邗本属吴。”许慎是东汉时人,汉时临淮郡跨有今淮水中下游的南北部,包括今安徽东部、江苏境内长江以北至沭阳以南一大片地区,故治在今安徽盱眙西北八十里,泗洪县南。干国立国于临淮,加邑旁(成邗),这是西周以后的通例,所以《辞海》说邗也作干,也就是说邗就是干。
干既为吴所灭,以后吴也就有干的别称,那我们就要回过头来谈谈吴。
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奔吴,建立吴国,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太伯奔吴,史书的记载、传统的说法都是为了让贤,这说明大约在三千年前,中原地区就有一支移民来到江南。
从地貌来看,由于长江的分割,江南和江北似乎毫不相干。但从地质上说,江北和江南其实是连在一起的。江南有人类生活,除了史书上的记载,苏州的三山岛遗址和草鞋山遗址也证实了大约在一万年前,也就是蜀冈上有人类活动的时候,那里也有一群人在活动,到了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的先民和龙虬庄的居民一样,过着定居的生活,此后延续不断。
以太伯、仲雍为首的一群移民来到了这里,和这里的土著融合在一起,入乡随俗,按照当地居民“断发文身”,剪短了头发,并在身上刺有花纹。也许他们拥有较当地土著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当地土著居民的拥戴下,太伯做了当地人民的君长,建国号“勾吴”。从此开创了吴国的历史,太伯也就成为吴国的始祖。
太伯死后,仲雍继位,仲雍三传而至周章。此时周武王推翻了商王朝,得了天下,于是追尊曾祖父古公亶父为太王,得知来到江南太伯、仲雍的后人,周章已经当上了吴国的君主,便加封他为诸侯。从周章至寿梦上台,历十四世,近500年,这500年中吴国不断强大。到了春秋早、中期,吴国的实力已经是不容忽视。实际上在齐国称霸、楚国扩张的同时,吴国也在并吞周围的一些诸侯国。
吴国并吞周围的诸侯国史料没有明确记载,《管子》记载了管子同他的婢女一段对话,婢女劝说管子不要小看少年人,也不要轻视卑贱者时说:“昔者吴、干战,未龀不得入军门。国子摘其齿,遂入,为干国多。”管子于公元前645年去世,这里提到了“昔者”,那应该比这个时间还要早。我们再从前面提到的《韩非子;难二》中所记载的:“蹇叔处干而干亡,处秦而秦霸”来看,蹇叔在干国亡于秦穆公五年应聘而秦,秦穆公五年是公元前665年,那就是说,吴灭干还在这之前,与管子所说的昔者是一致的。
邗地的土著是“夷”的一族,那时是地广人稀,零星散居。后来加入了北方迁来的干人,他们的居住地应该相对集中,他们沿用了原居地的名称命名。当时北方的文化比当地土著先进,逐渐影响了当地土著,范围也就越来越大,势力也越来越强,就像泰伯、仲雍奔吴一样,成为吴国的首领。干人的南迁也当在西周早期,迟于泰伯,仲雍奔吴不到百年。只不过是“干(邗)国”和周王室的关系并不密切。他们在自己国内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立性,有时对周王室的统治不满意时,就会反抗,于是就有了我们前面所说的周王室对淮夷作战的事。
江南的吴国国君本是周王室的近亲,又是因“让贤”才来到江南。吴国和周王室的关系不一般,封其的目的之一便是加强对夹在周、吴之间因安抚而封的异族国家的监管。
邗(干)国在诸多夷族国家中势力十分强大,决不是一国一邑的小国,而是据有临淮一大片土地的大国,又时时与周王室作对,再加上它所据有的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既出于周王室的需要,更出于日益强大的吴国欲称霸的需要,于是吴国就起兵并吞了它。
郭沫若先生说,经过这一场激战,吴国灭掉江北干国,吴的疆域北达江淮之间,约在西周晚期或春秋之初。根据当时的惯例,此后吴亦有时称干。因吴都后又迁于干地,故金文才有吴国自称为“禺邗王”即吴干王,或邗王的记载。在东周时,类似例证屡见,如韩灭郑国后,将其都邑迁往郑,韩国或自称郑,或仍称韩,魏国迁都大梁,有时称梁,有时称魏,等等。这也说明当时邗(干)已是一个大国,否则,怎么会以干称吴呢?
吴国通过这场战争,成长为一个大国,在吴国走向霸主的进程中,邗国这片地域至关重要,吴占有了江淮之间,始可称得强国,江淮到江南的近海地域才真正出现了一个地域强权,吴国在地理上取得了以江南为腹地,控江制淮,为西进北上取得地域和经济发展打下基础。扬州在地理上历来被称为吴头楚尾,乃兵家必争之地,吴取邗,吴国进一步可以制楚,楚取邗,楚便可以控制江南。扬州在后来的历史中为何上演出一次次战争大戏,一次次在中国的统一与分裂的决定性战役中见证历史,就是因为扬州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的。吴楚之战,便是以后扬州政治地理局势的一大剪影。
文献记载“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并开始“与中国时通朝会,而国斯霸焉”。吴王寿梦当政是公元前585年至560年,即春秋中期偏晚。实际上吴国的向外扩张和逐步走上强大应是从西周晚期开始的。而寿梦又在先辈的基础上“称王”,进一步向外扩张。
后来便是吴、楚争雄,这两国的争雄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经历了好几代君主,在阖闾登上王位后,伍员与孙武一起辅佐吴王,打败了楚国,伍子胥不仅为自己报了家仇,也帮助吴国成为春秋的霸主。扬州城就诞生在春秋诸侯争霸吴国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中。
到了夫差的时候,为了北上伐齐,于是就有了“吴城邗,沟通江淮”的记载。至于干国的旧都是否在今蜀冈邗城故址处,目前尚未见到文字记载,也未见干国故都地下文物发现的报道,所以我不敢妄下断言,不过从临淮这一大片土地来看,这里筑城建都的条件当是最佳处之一,如此推论,姑且算是一说吧。
从吴王阖闾十年(前505年)占领郢都,到战国初期(前473年)吴王夫差自杀,这是吴、越相互残杀的三十年。在此期间,吴的势力逐渐退出淮水流域,无暇顾及两淮夺得的领地。
这里还有两个问题顺带要说一说,江西有个余干县,有干越亭,有人认为这里才是干国的都城。其实余干是吴灭干后,一部分干人再度南迁,到达赣水边,再与当地的土著融合,余是古越语的发声词,余干就是干,这个词本身就证明了干人与越人的融合形成的干越。
《史记;苏秦传》:“越王勾践……擒夫差于干遂。”《史记;春申君传》:“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遂之败。”所说到的“干遂”,《吕氏春秋》作“干隧”,高诱注:“干隧,吴邑,”“干遂”就是“干隧”,那是吴王夫差筑邗城以后的事了。
|

··· 我借此火度过一生的漫漫长夜 ···
|
|
 姓名:干生洪 卓越贡献  户籍地址:贵州省铜仁地区思南县 积分:1152 最近:19-04-01 身份:本版版主
|
发表:2008-08-15 10:16:07  Re:
|
第1楼 |
本帖来源于扬州日报,如有不妥之处请告之!
|

··· 我借此火度过一生的漫漫长夜 ···
|
|
 姓名:干秀萍 VIP会员  户籍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 积分:3101 最近:14-04-01
|
发表:2008-08-15 14:19:08  Re:
|
第2楼 |
所有家族同胞要多学习、多了解干氏家族的历史呀!欢迎这类文章,我们为干氏家族而自豪!
|
 愿干氏家族越来越兴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