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干生洪 卓越贡献  户籍地址:贵州省铜仁地区思南县 积分:1152 最近:19-04-01 身份:本版版主
|
发表:2008-08-15 10:21:55 人气:979 回复:1
|
楼主 |
干国——扬州最早的城池
余志群
人类文化的传承性使以后的文化发展都带有最早文化的烙印,后世文化基本上是早期文化的增殖和蕃衍的结果。中国历史上的本土文化定型期在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历史上称为“东周”的这段时间内。东周的前期(公元前770-前481年)称为“春秋”,后期(前481-前221年)称“战国”。扬州历史的发韧期也是在春秋时期,人们习惯于将《左传》中“吴城邗,沟通江淮”的哀公九年,也就是春秋末年的公元前486年,作为大运河的发端亦为扬州城的初始之年,这似乎已是约定俗成了。但若站在历史长河的岸边,登高远眺,就会觉察到“吴城邗”之前,在蜀冈这片广袤的黄色土地上,难道是“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荒漠”吗?答案是否定的。那末,它又将会是个什么样呢?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探索在历史的荒野和丘壑之中。
缘起寒国
相传炎帝族与南方的九黎族为了争夺黄河流域上的一块肥沃平原,发生过一次大战,炎帝族战败。炎帝向黄帝求援,炎、黄两族联合起来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南)一带与九黎族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九黎族的首领蚩尤虽然很勇敢,可敌不住黄、炎两族的凌厉攻势,结果被杀。九黎族人一部分人留在中原生活下去,一部分人退回南方。炎、黄二帝联合打败蚩尤后,又因利害冲突,前后三次在阪泉(今河北省怀来县)打了起来,最后炎帝战败。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合并在一起,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下来,构成了华夏民族的主干。“炎帝、神农氏、蚩尤时代(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513年),大地湾—老官台文化—仰韶北首岭半坡文化是炎帝、神农氏文化;磁山、斐李岗、龙虬庄、北辛文化是蚩尤文化。”(王大有《三皇五帝断代工程与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的“黄组卜辞+祀征夷方”,被称为甲骨排谱研究最成功的事例。其所属王世,经诸家讨论,意见逐渐统一为帝辛(纣)时,夷方在今山东淄、潍之间的鲁北地区。
黄帝联盟中有个称为“寒”的部落,这个部落首领寒哀,替黄帝驾御马车,史书上称之为“寒哀作御”(《吕氏春秋·勿躬篇》),是寒氏族始祖。“寒”“干”古通,“寒哀”又称“干类”。黄、寒两族通婚,嫁女黄帝子青阳生子少皋。夏启死后,启的儿子太康即位,是个十分昏庸的君主。寒哀的后代寒浞被伯明氏所逐,投奔后羿为相。但寒浞“行媚于内,取贿于外,愚弄其民”,乘后羿毫无防备,杀羿夺权。篡位后寒浞封长子浇于过国(今山东莱州),封另一个儿子?于戈国(位于宋、郑之间,即河南商丘以西)。后,夏朝中兴,少康灭浇于过(公元前 1872年),少康之子后杼又灭?于戈。寒人分干、戈两族;干即盾,戈为平头戟,干戈成为兵器的总称。可见寒部落勇武的精神及精制干戈的技术。古寒国距今约4000多年,其统治中心在潍坊市寒亭区。至今寒亭区东的冢子村,有大土冢一座,延伸九条堑壕,号为“九龙聚首”,即为寒浞冢。此处还有寒亭、浞河、寒鼎等文物古迹。寒被夏灭后,族人南迁:过国的一支为寒国主干,至洪泽湖北岸的临淮立国为“干”(音寒);戈国的一支分为两部,一部汇合于临淮,成为干国的成员;一部为虎方、安、群舒诸侯国所阻,沿大别山东麓,南达彭蠡泽的岸边今九江市,与当地土著融合,成为江西赣人的祖先。故史籍称寒(干)国商末迁至徐州至江西一带,望出有颖川郡(今河南中部,故韩都);浔阳郡(今江西九江市);徐州有寒山,东有赣榆县;江西有赣江等。
干字的含义,古与寒通,音汗,古寒切。《尔雅·释音》载:“干,■也”。《释名·释天》载:“寒,■也。■,格也。”寒字的初形与用干栏建成栅格相同,甲骨文无此字,西周晚期《克鼎》铬文有寒字,作:“■■”。即干栏之状。干在商代甲骨文中作“■”,《六书故》引蜀本《说文》云:“干,盾也”。从甲骨文上看,干为盾之象形。干字正象战士拿着盾牌遮护着头部、身部,而露出脚部。《诗·周南·兔置》云:“公侯干城”。《尔雅·释言》邢■疏云:“言公侯以武夫自固,为扦蔽如盾,为防守如城然。”这里,也把干释为盾或扦蔽之意,即有用干栏建成栅格之意。
20世纪50年代,江苏丹阳香草河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挖出200多根长2米的干栏木桩。(见朱江:《丹阳香草河发现文物》,载《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9期)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内也有许多这样的木桩。(见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载《考古》1963年第6期)当代学者安志敏在《“干栏”式建筑的考古研究》一文中指出:这些木桩“当属‘干栏’式建筑的遗迹”。(载《考古学报》1963年第3期)干栏也作干阑,即以树干为栏的木阁楼。“其国俗:居处为阁,名曰‘干阑’,门户皆北向。”(《梁书林·邑国传》)有些学者认为,干人,很可能因擅长于建筑干栏式房子或者是因擅长制盾而得其族名。
周代封建制度规定,四海之内分为九州,州方圆千里。每州建方圆百里的诸侯国三十个,方圆七十里的诸侯国六十个,方圆五十里的诸侯国一百二十个。九州总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国,还有一些诸侯的附庸国没有计算在内。同时规定公爵和侯爵国方圆百里,伯爵国方圆七十里,子爵和男爵方圆五十里。干国和吴国均属于子爵国。
夏商年间,寒国由山东潍坊、莱州(掖县)一带南迁临淮(今江苏泗洪),成为商之属国。何光岳先生根据西周铭文考证,“寒”与“干”通;夏桀以前没有干国,只有寒国,夏桀以后只有干国,而没有寒国,所以寒干之间有着承接关系,干最初叫作寒。 “干,国,在临淮,出宝剑。”干国再南迁江苏扬州,后为吴所灭。
吴灭干
1998年2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家浩的《越王州句复合剑铭文及其所反映的历史——兼释八字鸟篆钟铭文》中,有关于“吴灭干”这段历史的论述。越王州句复合剑是因剑身中脊与两从的铜锡成分不同而得名。该剑传浙江出土,现藏台湾古越阁,1995年8月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剑通长53.5、柄长9、身宽5、格宽5.5厘米。州句复合剑的铭文释写于下:“ (越)王州句之用佥(剑),唯余土邗。”
据李家浩研究,剑铭末尾的“邗”字,从“邑”从“干”,寒声,本是国、邑之名,古书多以“干”为之, “邗”是为这一意义后造的专字。“唯余土邗”五字十分珍贵。不仅是因为这五个字不见于其它的越王州句剑铭文,更重要的是这五个字还反映了一件不见于文献记载的历史。据《说文》说解,“”的本义是“廪之圜(圆)者”。剑铭的“穂”当非此义,显然是个假借字。是哪个字的假借呢?我们认为是“卷”字的假借。上古音“穂”属溪母文部,“卷”属见母元部。见、溪二母都是喉音,元、文二部字音关系密切,可以通用。《左传》文公十一年《经》“楚子伐麇”,《公羊传》“麇”作“圈”;昭西元年《经》“楚子麇卒”,《公羊传》、《谷梁传》“麇”作“卷”。《淮南子·兵略》:昔者楚人地南卷沅、湘。许慎注:卷,屈取也。沅、湘,二水名。剑铭“穂”与此“卷”字用法相同。“唯余土穂邗”的意思是说:只有我的疆土扩张到邗。《说文》邑部:邗,国也,今属临淮。从邑,干(寒)声。一曰邗本属吴。《淮南子.道应》:荆有隑非,得宝剑于干队。许慎注:干国在今临淮,出宝剑。
《说文》的第一种说法和《淮南子》注的说法是一致的,认为干在临淮,但是没有具体指出在临淮的什么地方。临淮今为泗洪,古汴河与洪泽湖交汇处的江淮古镇,曾为临淮(干)国的国都和郡邑。古时洪泽湖与高邮湖连成一片,沿湖边南下从临淮至广陵,仅150公里左右。查1975年版由《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辑的第一册,在“春秋时期图”江淮之间标明为“干”,而到“战国时期图”,图示即为“吴”,说明干已被吴所灭。此外,在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西周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中,在扬州位置右侧标明即是一个字“邗”。说明史学界对“吴灭干”以及邗邑的这段历史是趋于认同的,只不过吴灭干的确切年份还有分歧,一说是公元前659年左右,一说是吴王僚三年,还有说在阖闾年间,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郭沫若在《吴王寿梦之戈》中推断,时间“可能在春秋以前,至迟在春秋初年”。到了春秋后期,史书上不见有干的活动,只有“干吴”、“吴干”、“吴越”的记载,说明那时干已为吴所灭了。
临淮郡的范围横跨淮水南北。这大概是就干国的疆域来说的。干(邗)国是一个位于江淮夷荒之地的子爵国,在西周分封的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中,属于四等小国,但它的封地面积比较大:北与淮河下游的嬴姓小国接壤;东临大海;南隔长江,与吴国相望;西与群舒、六、英等即今安徽舒城、六安、霍邱一带为邻。包括现在扬州、泰州两个地级市及南通、海安以西的地域(当时其东还是大海);还包括安徽的几个县。 春秋时期干国为吴所灭,所以《说文》说“一曰邗本属吴”。 《左传》哀公九年所说的“吴城邗”,当是吴灭干后,在江苏扬州市北的蜀冈上,在原城邑上扩建的邗城。作为一个子爵国的都邑,按西周分封规定:“天子之城千雉,高七雉;公侯百雉,高五雉;男五十雉,高三雉”(《公羊传》);又云:“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这样算起来,最初的干国时的邗城周长不过150丈,约一里,高一丈。夫差扩建后的吴国邗城,周长已达十里。
黄继林先生在《干国,扬州最早的城池》(载2007年9月14日《扬州日报》)中否定了周朝灭商后,扬州这块地方被周武王分封给他的叫“叔”的儿子,人称“邗叔”,于是有了名叫“邗”的诸侯国说法。笔者也看到持这种观点的文章。经考,“周武王次子叔的封地为?国,春秋时为郑邑,在今河南沁阳县内”。 有些人误将“?”字当作“邗”,反复转录,以致谬种流传。
人类的文字有些语音、字义也是在变化之中。《水经注》:“邗水南入邗城西北,故邗国也。”《说文》:“邗,国也,今属临淮,一曰邗,本属吴。昔吴城邗沟,通江淮。”邗,典籍上皆注为寒音。今江苏境内保留下来的地名,如邗城、邗沟、邗江县等,其中的邗,现仍为寒音,不读成干城、干沟、干江县。而在江西余干境内的地名,如干越的干,干国的干,以及后来余干的干,治干的干,几千年来一直都读成干,从不带寒音,即使汉高祖改余干为余汗时,汗仍音干。干当时之所以加水,主要是防止与“于”相混。这种情况如何解释呢?前文已述,古代“干”“寒”字音、义均相通,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用书写简便的“干”字替代笔画较多“寒”字,是完全可能的。干字脱离互通的寒字后,其象形文字的本质凸显出来:像一支长柄武器,柄的前端分叉,可把石头捆在丫杈的两头及中间以进攻对方。由于在古文字中干字与盾有关,所以不少人认为干就是盾。干的本义是指一种兵器。由此用作动词,引申为冒犯,引申为冲,求取,追求等等;干又假借为岸,与湿相对的干,繁体字作乾。表示树干的干原写作“?”,读作ɡàn 。在古籍中,?又写作,本义指躯干。这一段干字字义与读音的变化过程中,也包括了在江西一带干字读作ɡàn音及河干,岸边的含义。应当说明的是干字的寒音是古读音,而竿音是后来假借与引申过来的。现在寒音己消亡,仅存竿音。
干,《唐韵》中注音为“古寒切”,读“寒”。《唐韵》由唐人孙?著,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之后,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原书已佚失。《唐韵》虽由孙?私人著述,因曾献给朝廷,它的命名带有官方性质。《东斋记事》上说:“自孙?集为《唐韵》,诸书遂废”。换句话说,在唐代“干”这个字读“寒”。过了三百多年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 《集韵》完成;五百多年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 由黄公绍编纂的《古今韵会举要》(简称《韵会》)刊行,此书主要是为分辨规正文字的正确读音。这两部书中对“干”字的读音均为“居寒切,音字‘竿’”(见《康熙字典》)。自唐开元年间到宋元之后“干”字“寒”的读音,逐渐为“竿”字所替代。现代《中华大字典》关于“邗”字的“文字源流”中说:“邑为形,干为声,邗的本义为古国名,后成为吴邑,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注音为ɡān或ɡàn,原来的“hàn”音已经不存。
真正将古史传说研究推向深入的正确途径是必须将古典文献的记载与考古学研究相结合。中国古史辨派的主帅顾颉刚先生早就提出,建立新的古史,需靠考古学的发展。20世纪以来,特别是1930年仪征破山口考古挖掘,以及随后在邗城周边发现了大量西周时代的墓葬及出土的青铜器等,佐证了春秋初期约3000年前蜀冈上人类文明的概貌。1931年南京博物院文物考察队,在仪六地区进行商周文化考察,仪征新城范围内就有几处被认定为商周文化遗址如“磨盘山”(今新城马坝村内),“永庵”(今新城马坝村内),“老虎山”(今新城林果村内),1930年新城破山口(今郁桥村内)出土的商周贵族墓葬,又一次证明了这一带商周时期的繁荣。
1953年仪征拆除南门观音庵时,在夹墙内发现1930年新城破山口出土的西周青铜器42件,其中最为惊世的是,青铜四凤盘、双耳龙纹盘;四凤盘直径1米,重250公斤,沿口四方站立四只凤鸟。这批文物面世后,经省文物专家鉴定,大多数为西周青铜器,少部为西汉中期,并有8件被北京故宫博物院精选入藏。随后传媒多次点击仪征破山口的西周文物精品。南京博物院举办了以破山口四凤盘为代表的西周青铜器系列展。1956年夏在邗城遗址象鼻桥附近的土垣下,发现一处以印纹硬陶为主的文化堆积;后来又在其东边二里的萧家山发掘到大批印纹硬陶片和青铜器兵器和工具。范文澜编著的《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就选用了仪征破山口出土的西周青铜尊和西汉青铜鼎两幅照片作为插图。1959年4月,省博物院对破山口再次进行科学发掘又出土了青铜锛、矛、箭簇、斧、钺等兵器和生产工具,又一次证明了破山口西周贵族墓葬随葬品以青铜器为主的历史价值。随后又在1963年《文物》第3期上发表了《仪征破山口出土西周青铜器探略》,以考古结论说明新城破山口一带的蜀岗丘陵,在西周时期人类活动就很活跃。
1971年开挖沿山河时,在新城破山口和马坝村地段,各出现了青铜剑一枚,尤其是马坝出土的青铜剑,剑身完整,有网状络纹和星花,呈淡黄色,属春秋战国时期,历2400年左右还闪闪发光,刀口锋利(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郭沫若《吴王寿梦之戈》(《沫若文集》17卷)云:“邗王是■戈”的“邗王是■”即吴王寿梦,(注:寿梦是泰伯第十九世孙,吴王国至此始。其地域为淮泗以南至浙江太湖以东地区)。郭沫若的论断说明,吴王寿梦当政的春秋中期(公元前585—公元前560年)邗国已被吴国所灭。此外,《管子·内业篇》云:“昔者吴、干战”,是指管仲与婢子的对话的开头一句,从这个“昔”字可以推测,吴灭干之战已成往事。管仲(前723-前645年)其时离周平王东迁洛邑(前770年)不过几十年,当属春秋初期。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十年),“城邗,沟通江、淮”的目的, 是为了北上争霸中原。淮南地区是北上的必由之路,夫差才有此举。现藏大英博物馆的赵孟壶上有铭文“禺邗主于黄池”,所记正是吴王夫差十四年“吴王北会于黄池”之史实。
公元前482年,正当吴王夫差在黄池争当盟主、 实现他的霸业的时候,背后却受到越王勾践的袭击。经过几年的苦战,越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攻破吴都,吴王夫差身死国亡。从公元前486年夫差扩建邗城到吴被越所灭,前后只有13年。
越破吴
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也要争霸中原。“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但是,原吴人占领的江淮地区,这时候并没有属越。《史记》的《楚世家》说“越已灭吴而不能正江、淮”;《越王勾践世家》说“勾践……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其中的原因,《韩非子·说林下》说得很清楚:
越已胜吴,又索卒于荆而攻晋。左史倚相谓荆王曰:“夫越破吴,豪士死,锐卒尽,大甲伤,今又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也,不如起师与分吴。”荆王曰:“善。”因起师而从越。越王怒,将击之。大夫种曰:“不可。吾豪士尽,大甲伤,我与战必不克,不如赂之。”乃割露山之阴五百里以赂之。
越王勾践在位三十一年(公元前496年─前465年),临终之前已意识到称霸是没有好下场的,所以勾践告诫他的儿子说:“夫霸者之后,难以久立,其慎之哉。”经过越王鹿郢、不寿两代时间的沉寂,到了越王朱句时才重新活跃起来,重做他曾祖父争霸中原的美梦。
朱句就是上述剑铭的“州句”,他在位三十七年(公元前448年─前412年)。据文献记载,在朱句在位的三十七年期间里,发生了下列的事情:
公元前447年 朱句2年 楚灭蔡
445年 4年 楚灭杞
431年 18年 楚灭莒
415年 34年 越灭滕
414年 35年 越灭郯
412年 37年 朱句卒
从此表可以看出,在越王朱句即位之初的一二十年,淮泗流域被楚所占领。这就是《楚世家》楚惠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45 年)所说的“楚东侵,广地至泗上”。据《越绝书》、《吴越春秋》和《水经注》等记载,越王句践曾迁都琅邪。莒的东边紧接着琅邪。《战国策·齐策五》说:“昔者……莒恃越而灭,蔡恃晋而亡。”公元前431 年楚简王把越的与国莒灭掉,阻挡了越王朱句向西发展的道路,加之从海上把士兵和给养运送到琅邪,又很不方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句要实现他争霸中原的梦想,唯一的出路就是回到江南老家,走吴王夫差北上的老路。要北上,首先要占领故干国地区,打通北上的通道。我们认为剑铭“唯余土卷邗”,就是这一史实的记录。占领故干国地区,对于越王朱句北上争霸中原来说是一件大事,所以特铸剑铭记此事,以示炫耀。
据童书业先生研究,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中原,曾迁都于邗。传河南辉县出土的赵孟介壶铭文,把吴王夫差称为“邗王”。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童氏说“盖干为吴所灭,吴迁都于此”,遂称为“邗王”,“犹韩哀侯灭郑徙都之称‘郑哀侯’,魏惠王徙都大梁后遂称‘梁惠王’也”。( 童书业:《中国古代地理考证论集》第108─112页)古书上常见“干越”连言。例如《庄子·刻意》“夫有干越之剑者”,《淮南子·原道》“干越生葛?”。这跟赵孟介壶铭文把吴王夫差称为“邗王”是一致的。古代往往以国都指代国家,上引童氏语所举的例子有韩都郑,以郑指代韩;魏都大梁,以梁指代魏。此外,还有赵都邯郸,以邯郸指代赵;楚都郢,以郢指代楚。《吕氏春秋·疑似》之“吴干”,吴被称为干,即属于此种情况。过去人们多认为吴被称为干,是因为干被吴所灭,不完全正确。只有在吴灭干之后迁都于干,吴才会被称为干,否则的话,吴是不能被称为干的。正如赵灭代、中山,而没有迁都于代、中山,赵不能被称为代、中山一样。
建城溯源
作为江淮之间的唯一诸侯国,干国立国于西周初年(公元前1050年)分封诸侯之时,至“吴灭干”灭亡;灭亡的时间依郭沫若“可能在春秋以前,至迟在春秋初年”说,即为公元前770年左右,干国存在时间约为300年左右。立国之初都城在临淮,何时迁都邗城,或者干国内同时存在临淮、邗城两个重要的都邑,因无文献资料为凭,不好妄加评说;但干国后期邗城因濒临长江,其地理位置日显重要,超过临淮,这是有可能的。
公元前412年朱句去世,由他的儿子翳继位。剑铭“唯余土邗”所反映的是越王朱句十九年至三十四年,北上争霸中原占领邗地这一历史。复合剑铸造的年代,可以准此历史定在公元前430年至前415年之间。 翳奋朱句之余烈,于公元前404年又灭掉了位于郯东北的缯。大概因连年用兵, 国势衰微,越王翳在北方很难再支持下去, 只好在三十三年(公元前379年)南迁于吴。过了三年(公元前376),翳被他的儿子诸咎所杀。 此后,国内接连发生几起叛乱,即所谓的“越人三世其君”。越国从此一蹶不振,终于在公元前333年为楚所灭。周慎靓王定二年(公元前319年),因蜀冈 “广被丘陵”,楚怀王(熊槐)改邗城为广陵,邗城不复存在。
综上所述,干国缘起山东之寒国,立国于临淮,是商周时期的子爵国;西与群舒、六、英等小国相邻,东临大海,介于江淮之间。都邑邗城,是扬州最早的城池。邗城自商秋初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319年楚灭越邗城改称广陵,历时 450年左右。比原来扬州建城之始的“吴城邗”,即公元前486年,要提前284年,这样算来扬州建城迄今(2007年)已有2777年。这是一。
另有一说,秦子卿先生的《扬州建都考》认为,西周取代殷商之后,在武王、成王、康王时,三次大规模分封诸侯,邗国作为边远地方的实力派加封,也是对淮夷反对商纣的褒奖。邗之国都,以四周版筑土墙,初具城邑规模而已。它的四址为:西起观音山西陲迤北,东达小茅山冈地,北到古雷陂之南的尹家桥头,南临蜀冈南沿的长江古岸,并且南以长江为城濠,其余东、西、北面都有护城河环绕。秦文还说:“这座三千年前作为邗国国都的古邗城,可算是最早的扬州城了。”倘若这样,扬州的建城史从西周初年武王分封(公元前1027年)时计算,扬州建城已达3034年了。也就是说,以邗城作为扬州的初始,扬州迄今建城的时间当在2777年至3034年之间。至于建城的确切时间,随着古城扬州文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特别是被列为国家“九五”计划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完成与成果的科学应用,扬州建城的历史面貌一定会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一天并不遥远。
作者单位:《扬州建设志》修志办公室
|

··· 我借此火度过一生的漫漫长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