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g ]
[ reg ]
 
  首页 >> 崛起论坛 >> 历史追忆 >> 查看帖子
   本版版主:干生洪   
   [公共贴][推荐]干姓历史大全.1——姓氏源流  
    
    姓名:干生洪 卓越贡献
    
    户籍地址:
贵州省铜仁地区思南县
    积分:1152
    最近:19-04-01
    身份:本版版主
  发表:2008-08-28 12:41:57 人气:2776 回复:7 查看用户信息 回复该贴 给干生洪发站内短信 楼主

   干姓考-姓氏渊源

一.姓氏用字:
   干[幹、邗,读音作gān(ㄍㄢ),亦可读作hán(ㄏㄢˊ)]

二.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幹犨,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大夫叫幹犨,为人干练而稳重,很受人尊敬,但他当时属于当时权势熏天的华氏家族集团。幹犨的祖先可以追朔到上古商代的开国君汤王。
   周景王姬贵二十三~二十五年(宋元公子佐九~十一年,公元前522~前520年),宋国华氏家族联合向氏家族发动了叛乱,将宋元公赶出了宋国,幹犨在这次叛乱中支持华氏家族。宋元公向卫国求援,卫国派公子朝出面,联合晋、曹、齐诸国前来辅佐宋元公平叛,与华氏家族之间爆发了著名的“赭丘之战”,又称“宋平华氏之战”。
   宋元公不守信义,处事不公,与末强族华氏、向氏交恶。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夏,华定、华亥、向宁首先向公室发难,诱杀群公子并劫持宋元公。随后,双方互派人质,盟誓讲和。同年冬即,宋元公在征得华氏宗主大司马华费遂的同意后,诛杀人质,攻打华氏、向氏。
   华定、华亥、向宁奔陈,华登奔吴。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夏,留居国内的华氏发生内讧。御士华多僚向宋元公诬告其兄少司马华貙将接应华亥等人返国乱宋。宋元公信其言,与华费遂策划驱逐华貙。农历5月,华貙盛怒之下杀华多僚,劫持其父华费遂,召回华亥、向宁,发动了叛乱。华氏占庐门(商丘城郊之门),据南里(商丘城内里);宋元公则率宋军据守郊外旧城桑林之门,双方相持不下。农历10月,华登带领吴军前来援助华氏。宋军与戍守宋地的齐军先发制人,败吴军于鸿口(今河南虞城境),俘其二帅。华登率吴军余部反攻,败宋、齐联军。宋元公欲弃师而逃,被厨人濮劝止。之后宋、齐联军重整旗鼓,采纳齐将乌枝鸣的建议,挑选精锐士卒,各持短剑,奋勇冲杀,败华氏军于新里(今河南开封)。
   当年农历11月4日,晋大夫荀吴、曹大夫翰胡、齐大夫苑何忌、卫公子朝等各自率军援助宋元公。农历11月7日,诸侯国联军和华氏家族与吴国军队的联军在赭丘(今河南西华)展开对阵。
   华氏党羽郑翩希望摆成鹳形阵,而他的御车者则希望摆成鹅阵,争执不休。
卫军子禄为公子朝驾御战车,庄堇为车右武士。幹犨为华豹驾御战车,张丐为车右武士。
   两车相遇,公子朝退回,华氏主将华豹则大喊着公子朝的名字挑战。公子朝大怒,调转战车,将要搭上箭,而华豹已经抢先拉开弓一箭射出,箭穿过公子朝和子禄中间。公子朝躲过这一箭后又要拉弓,华豹却已经又搭上箭拉开了弓。公子朝怒喝:“你不让我还手吗,真卑鄙!”古代在战场上两将对射,须得轮流射箭,因此公子朝大骂华豹卑鄙。于是,华豹只好从弓弦上撤下箭,公子朝一箭射去,华豹躲避不及,被一箭射死。诸侯联军乘势掩杀过去,华、吴联军大乱。
   华豹的卫士张丐一见主将被射死,便抽出殳(一种用于撞击的木柄兵器,又作杸、祋。殳长一丈二尺,柄为竹木质,呈八棱形,柄端安有青铜质殳头)下车冲过来,公子朝一箭将其腿射断。乘大家没注意,张丐挣扎着爬过来用殳敲断了公子朝的车轴,于是公子朝又一箭将张丐射死。
   见事如此,幹犨便请求公子朝也给他一箭。公子朝一直尊敬幹犨,便想向宋元公说情免其死罪。幹犨却严肃地说:“我如果不和自己战友一起战死,便是犯了军中的大法。一个犯法之人跟从您,君主哪里能用得着我?您就快点射死我吧!”于是,公子朝先敬重地对着幹犨深施一礼,然后一箭将幹犨射死了。
   华氏家族因此大败,宋军、齐军又包围了华氏盘据的南里。华貙派华登到楚国请求出兵。华貙带领十五辆战车、七十名步兵护送华登突围而出,然后又冲回去固守待援。楚国大将薳越率领军队打算迎接华氏,太宰犯劝谏说:“诸侯之中,原来唯有宋国的臣下还侍奉着国君,现在却争夺国政。您丢开国君而帮助臣下,恐怕不可以吧!”楚平王说:“你说得太晚了,我已经答应了他们。”
   周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20年)农历2月,楚平王遣使者向宋元公施加压力,迫其赦免华氏家族。诸侯联军害怕楚过出兵幹预,遂释南里之围,放华氏族党流亡至楚国。宋国内乱就此平息。
   在幹犨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幹氏,文字改革中简化为干氏,读音作gān(ㄍㄢ)。

第二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商、周时期的古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幹国,在史籍《淮南子;道应训》中记载:“荆有佽飞,得宝剑于幹遂。幹国,在今临淮,出宝剑。”
   关于干国,在殷商卜辞中就有商末纣王田猎游幸的记载,所到的地方即有“干”。在史籍《路史;国名》中记载:“幹,桀臣幹辛邦也。”也就是说,幹在夏王朝的时候是夏桀臣子幹辛邦的封地。在史籍《大清一统志;大名府》中记载:“幹城,在开州北,《诗;邶风》:‘出宿于干,饮饯于言。’《后汉书;郡国志》:‘卫国县有竿城。’盖即干城之讹也。今州北有干城村。”开州在今河南濮阳,在商都安阳的东南。
   史籍《大清一统志》中引用了《诗;邶风;泉水》中的:“出宿于幹”,是说卫国的女子嫁到邶国,“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终于回家探亲了,路上经过了“幹”这个地方,“幹”这个地方还有“幹言山”于是“饮饯于言”。典籍《邶风》是邶国的诗,邶国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在《古今地名大辞典》中记载:“幹言山在河北尧山县西北四里。”在史籍《太平寰宇记》中说《邶风》中卫女“出宿于幹,饮饯于言”就是说的此山。当时的卫国占有河南省北部及河北省南部,建都在朝歌(今河南淇县),邶国在其北面,所以卫女回邶经过幹,与幹城、幹言山所在的位置相符。
   在典籍《韩非子;难二》中有一段话说:“蹇叔处幹而干亡,处秦而秦霸,非蹇叔愚于幹而智于秦也,此有君与无君也。”蹇叔是很有本领的贤臣,幹国的君主不用他,蹇叔只得西行入秦,帮助秦穆公。结果是幹国亡了,而秦国则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在史籍《史记;秦本记》中记载,蹇叔本是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乐于农耕的隐士,住在宋国铚邑一个叫鸣鹿村的小庄子里。楚人百里奚游历到宋国的时候,陷入了极度困境之中,在铚邑乞食,遇见了蹇叔。蹇叔将百里奚收留在自己家中,百里奚谈到欲求仕于齐、周、虞等国,蹇叔劝他不要去,后果然免受祸难。秦穆公打听到百里奚是个贤人,聘他为官,百里奚又建议秦穆公聘蹇叔为官,从此秦国由弱变强。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秦穆公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蹇叔住在铚邑,在史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沛郡有铚县,就是在今安徽省宿县南部。铚县的北面就是徐州的寒山,东去不远就是泗洪。这一块地方原本是古干国的地方,铚邑和寒山在春秋初期被宋国所吞并。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何光岳根据西周铭文考证,“寒”与“幹”通;夏桀以前实际上没有“幹国“,只有寒国,夏桀以后只有幹国,而没有寒国,所以寒、幹之间有着承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幹”最初叫做“寒”。
“寒”这个部落出现很早,寒部落族人为任姓,是黄帝之裔。他们的始祖寒哀曾为黄帝驾马车,就是史籍《世本》中记载的“寒哀作御”。在史籍《路史》也记载:黄帝的儿子青阳娶了寒哀的女儿,生少皋。寒浞是寒哀裔孙、寒部落后来的首领。在史籍《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寒亭,古寒国,浞封于此。”寒亭在今山东潍坊,也就是寒部落的所在地。夏王朝时期,寒浞在此建国,史称古寒国。西汉王莽后来改古国为亭,始称寒亭,寒亭因此而得名。寒浞杀羿,后又被少康所灭。寒国被夏灭后,族人被打散了,向外迁徙。今徐州的寒山也就是因为有一支寒人迁来而得名。有一支就迁到今河南濮阳。到了夏桀的时候,幹辛邦仕夏,得到了封地。
    铚邑和寒山被宋国所并,于是有一部分人再度迁徙,一部分人留在故地,所以后来史书上出现的幹氏人物也多是该地区的人。史籍《姓苑》在记载春秋时,陈国大夫“幹徵师采食于幹邑,因氏焉”,
   幹徵师自然是幹人,采食之地也就是封地,幹邑的地望也应当在陈国附近,即今河南淮阳一带。后来撰写《搜神记》的幹宝,是新蔡人,晋时新蔡的地望在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安徽临泉等县地。
西周灭殷商,包括幹辛邦的幹在内周围的若干国家,当时生产力低下,部落被打散了,一部分留在原地,成为入侵者的臣民,还有更多的一部分向外迁徙,寻找新的生活地区。被打散的干民一部分南迁,来到淮水流域定居,并和当地的居民融合在一起。
   幹国既为吴国所灭,以后吴国也就有了“幹”的别称。
周太王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奔吴地(今江苏苏州一带),建立吴国,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泰伯奔吴,按史书的记载和民间传说都是为了让贤,这说明大约在三千年前,黄河流域就有一支移民来到了江南。
   从地貌来看,由于长江的分割,江南和江北似乎毫不相干。但从地质上说,江北和江南其实是连在一起的。江南有人类生活,除了史书上的记载,苏州的三山岛遗址和草鞋山遗址也证实了大约在一万年前,也就是蜀冈上有人类活动的时候,那里也有一群人在活动,到了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的先民和龙虬庄的居民一样,过着定居的生活,此后延续不断。
   以泰伯、仲雍为首的一群移民来到了这里,和这里的土著融合在一起,入乡随俗,按照当地居民“断发文身”,剪短了头发,并在身上刺有花纹。也许他们拥有较当地土著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当地土著居民的拥戴下,泰伯做了当地人民的君长,建国号“勾吴”。从此开创了吴国的历史,泰伯也就成为吴国的始祖。
   泰伯逝世后,其弟仲雍继位,仲雍三传而至周章。此时周武王姬发推翻了商王朝,得了天下,于是追尊曾祖父古公亶父为太王,得知来到江南泰伯、仲雍的后人周章已经当上了吴国的君主,便加封他为诸侯。从周章至寿梦上台,历十四世,近五百年,在这五百年中吴国不断强大。到了春秋早、中期,吴国的实力已经是不容忽视。实际上在齐国称霸、楚国扩张的同时,吴国也在并吞周围的一些小规模的诸侯国。
吴国并吞周围的诸侯国的历史在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不过,在典籍《管子》中记载了管子同他的婢女一段对话,婢女劝说管子不要小看少年人,也不要轻视卑贱者时说:“昔者吴、幹战,未龀不得入军门。国子摘其齿,遂入,为幹国多。”管子于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去世,这里提到了“昔者”,那显然比这个时间还要早许多。从典籍《韩非子;难二》中所记载的“蹇叔处干而幹亡,处秦而秦霸”来看,蹇叔在幹国亡于秦穆公五年应聘而秦,秦穆公五年就是周惠王十二年(公元前665年),显然,吴国灭干国还在此之前,与《管子》中的记载是一致的。
   文献记载“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并开始“与中国时通朝会,而国斯霸焉”。吴王寿梦当政是在公元前585~前560年,即春秋中期偏晚。实际上吴国的向外扩张和逐步走上强大应是从西周晚期开始的。而寿梦又在先辈的基础上“称王”,进一步向外扩张。后来便是吴、楚争雄,这两国的争雄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经历了好几代君主,在阖闾登上王位后,伍员与孙武一起辅佐吴王,打败了楚国,伍子胥不仅为自己报了家仇,也帮助吴国成为春秋的霸主。扬州城就诞生在春秋诸侯争霸吴国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中。
   幹国在诸多夷族国家中势力十分强大,决不是一国一邑的小国,而是据有临淮一大片土地的大国。只不过是幹国和周王室的关系并不密切。他们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立性,当对周王室的统治不满意时就会反抗,于是就有了周王室对淮夷作战之事。因其所据有的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既出于周王室的需要,更出于日益强大的吴国欲称霸的需要,于是吴国就起兵并吞了它。
   郭沫若曾分析说,经过这一场激战,吴国吞灭了江北幹国,使吴国的疆域北达江淮之间,时间约在西周晚期或春秋之初。根据当时的惯例,此后吴亦有时称干。因吴都后又迁于幹地,故金文中才有吴国自称为“吴幹王”的记载。
   至于幹国的旧都是否在今蜀冈邗城故址处,目前尚未见到文字记载,也未见幹国故都 地下文物发现的报道,不过从临淮这一大片土地来看,这里筑城建都的条件当是最佳处之一。从吴王阖闾十年(公元前505年)占领郢都到战国初期(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兵败自杀,是吴、越两国相互残杀的三十年。在此期间,吴国的势力逐渐退出淮水流域,再也无暇顾及夺得的两淮领地。
   要注意的是,江西有个余幹县,有幹越亭,有学者认为余干才是古幹国的都城。本书认为,余干实际上是吴国灭幹国后,一部分幹国人再度南迁赣水流域,再与当地的土著融合所形成的地邑名称,时间远晚于古幹国,“余”是古越语的发声词,余幹就是幹,这个词本身就证明了幹越是幹人与越人融合形成的。
   另外,在史籍《史记;苏秦传》中记载:“越王勾践……擒夫差于干遂。”在史籍《史记;春申君传》中还记载:“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遂之败。”这其中所说的“幹遂”,在《吕氏春秋》中作“幹隧”,高诱就明确注释:“幹隧,吴邑,”“幹遂”就是“幹隧”,那是实际上是吴王夫差构筑邗城以后的事了。
   古幹国(今江苏扬州),在春秋时期被吴国所吞灭之后,其故国子民便以国名为姓氏,称幹氏,并将这个姓氏带往分迁的各地,世代相传至今,文字改革中简化为干氏,读音作hán(ㄏㄢ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周时期的古邗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古邗国,为周武王子邗叔所建。古代的邗国,即现在江苏省江都县濒临长江北岸一个叫做古邗城的地方。根据史籍《左传》的记载,是周武王姬发之子邗叔所建,后来被紧临的吴国所灭,变成了吴国的一个邑,邗叔的子孙后代,以地为姓,本作邗氏,失国后去邑为干,称干氏。
   “邗”字,最初见于史籍《左传》中的记载:“鲁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在典籍《辞海》中注“邗”时有两个义项:一是“古国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东北部,称作干,春秋时期为吴国所灭,成为吴邑。”另一是“古城名,公元前486年吴国所筑,故址一说在今扬州市蜀冈上,一说在市东南濒江处。”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邗,国也。今在临淮。一曰,邗本属吴。”许慎是著名的东汉学者,东汉时期临淮郡跨有今淮水中下游的南北部,包括今安徽东部、江苏境内长江以北至沭阳以南一大片地区,故治在今安徽盱眙西北八十里,泗洪县南。干国立国于临淮,加邑旁为邗,这是西周以后的地邑称谓通例,所以在《辞海》中说“邗也作干”,也就是说“邗就是干”。
   邗地的原土著民族是实际上就是淮夷一族,那时是地广人稀,零星散居。后来加入了北方迁来的干人,他们的居住地当相对集中,他们沿用了原居地的名称命名。当时北方的文化比当地土著先进,逐渐影响了当地土著,范围也就越来越大,势力也越来越强,就像泰伯、仲雍奔吴一样,成为吴国的首领。淮夷人的南迁也当在西周早期, 迟于泰伯,仲雍奔吴不到百年。
   江南的吴国国君本是周王室的近亲,又是因“让贤”才来到江南。吴国和周王室的关系很密切,封其的目的之一便是加强对夹在周、吴之间因安抚而封的异族国家的监察

   吴国通过数次扩张性吞并战争,成长为一个大国,在吴国走向霸主的进程中,邗国这片地域至关重要。只有吴国占有了江淮之间,始可称得上是强国,江淮到江南的近海地域才真正出现了一个地域强权,吴国在地理上取得了以江南为腹地,控江制淮,为西进北上取得地域和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邗国所在江都地区在地理上历来被称为吴头楚尾,乃兵家必争之地,吴国取邗国后,进一步可以制楚,楚国取邗,便可以控制江南。江都地区在后来的历史中为何上演出数次战争大戏,一次次在中国的统一与分裂的决定性战役中见证历史,就是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吴楚之战,便是以后江都地区政治地理局势的一大剪影。
邗国具体在何时被吴国所吞并,史书中没有记载。但在《春秋坐氏传》中,记载有“隐公十一年,王取邬、刘、功蒍、邗之田于郑”,“哀公七年,曹伯背晋而奸宋。宋人伐之,晋人不救。筑五邑于其郊,曰黍丘、揖丘、大城、钟、邗”。“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显然此时邗国已经被吴国吞并了,因此就有了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国,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宋口入淮,通粮道。就是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在江淮之间通过邗国故地开凿的一条古运河名。
   邗国被吴国吞灭后,其王族子孙与国民中有以国名去邑为姓氏者,称干氏,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gān(ㄍㄢ)。
本书按:
   近年来,多有学者将妫姓干国与姬姓邗国混淆,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国家地域接近,而且皆在相近的时间内被吴国所灭的缘故。在进行姓氏学研究时应当注意予以区别。

第四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司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司干,是西周初期设置的一种王室内宫官位负责掌管舞乐器具,为典礼重臣,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
   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司干掌舞器。”
   在司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干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干氏,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gān(ㄍㄢ)。

第五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两周时期地名干,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干,就是国都的城郊地区,简称国郊,主要是由武将及其军队居住生活的地方,因武将不得居于城内,因此与公侯、臣子、庶支子孙们居与国郊,兼有防护守卫国都的作用。
   在典籍《诗;周南》中记载:“公侯干城。干城者,言以武夫自固,为扞蔽如盾,为防守如诚然。”
   在居住于国郊的军民后代子孙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干氏,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gān(ㄍㄢ)。

第七个渊源:
   源于兵器,出自春秋时期神兵干将,属于以器物名称为氏。
   干将,是古代战国时期的神兵利器,“干将”是越国欧冶子所铸的名剑。
   在史籍《吴越春秋》中记载:“干将者,吴人也。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莫邪断发翦爪投于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
   古代,历来有以神兵名称为姓氏者,因有以干将为姓氏者,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干氏,读音作gān(ㄍㄢ)。

第八个渊源:
   源于赢姓,出自春秋时期道家鼻祖李宗子之后代,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道家鼻祖李宗子之后代,以封地名为氏。据《路史》载:“殷干氏初邑段,以邑干,因邑为氏。”《史记》中记载,春秋时道家鼻祖老子之子李宗,任魏国大将,先后被封地“段”、“干”两地,其子孙遂以段干作为姓氏,称段干氏。
   李宗又称段干木。从《路史》和《史记》上的记载可知,春秋时期老子的儿子宗,先封于魏国的段邑,后封于魏国的干邑,后来“以邑为氏”合其封邑名而称段干氏。段干氏得姓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春秋时期的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以北地区,所以段干氏的发源地应该是山西,后来逐渐向东播迁。故段干氏后人奉李宗为段干姓的得姓始祖。
   在段干氏族人中,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干氏、段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gān(ㄍㄢ)。

第九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地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战国时候有个地名叫干隧(今江苏吴县),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地,当地人的工艺水平也高,多造有小城邑,其中就有干隧之邑,城邑中人取干字为姓氏,世代称干氏至今,读音作gān(ㄍㄢ)。
   据《姓氏考略》记载:“吴有干隧之地,故多干氏,殪以邑为氏。干隧,战国时地名,越王擒吴王夫差之所,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第十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地名长干,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长干,是古代民间称呼的一种地名。
   在典籍《左思;吴都赋》中记载:“长干延属。建业南五里有山冈,其闲平地,吏民杂居。东长干中有大长干,小长干,皆相连。地有长短,故号大小长干。韩诗曰考盘在干。地下而黄曰干。”
   建业,就是今江苏省南京市,当地人称狭长的地块类型为长干,实际上为一种小型的河谷平原地貌。居住于长干的“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长干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干氏,读音作gān(ㄍㄢ)。

第十一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有纥干氏、厘若干氏、干已氏、阿伏干氏,可地干氏部落,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这些氏族部落皆有改为汉姓干氏者,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gān(ㄍㄢ)。

得姓始祖:幹犨、邗叔。



··· 我借此火度过一生的漫漫长夜 ···
        
    
    姓名:干生洪 卓越贡献
    
    户籍地址:
贵州省铜仁地区思南县
    积分:1152
    最近:19-04-01
    身份:本版版主
发表:2008-08-28 12:58:05  查看用户信息 引用回复该贴 给干生洪发站内短信
   Re:
第1楼

  该贴转自网友朱虓宏的博客,非常感谢提供整理如此详细的资料。



··· 我借此火度过一生的漫漫长夜 ···
        
    
    姓名:干恩成 卓越贡献
    
    户籍地址: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
    积分:645
    最近:08-09-26
发表:2008-09-04 09:48:23  查看用户信息 引用回复该贴 给干恩成发站内短信
   Re:
第2楼

  认真学习家族历史,将家族发扬光大!
    
    姓名:干卫平 普通会员
    
    户籍地址: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
    积分:336
    最近:24-04-04
发表:2008-09-05 11:54:58  查看用户信息 引用回复该贴 给干卫平发站内短信
   Re:没弄清楚自己到底是哪一支哦
第3楼

  看了好多的资料,也没弄清自己是哪一支的,不过没关系,现在我们都是姓干就行啊,

有缘千里来相会,相逢何必曾相识。    
    
    姓名:干婕 VIP会员
    
    户籍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
    积分:3634
    最近:12-08-01
发表:2008-09-05 18:15:34  查看用户信息 引用回复该贴 给干婕发站内短信
   Re:非常同意楼上说的,只要知道我们都姓干就行了!
第4楼

  
    干氏家族有着荣耀的过去,我们也要创造辉煌的未来!干家的少年儿童们联合起来呀,我们要肩负起前辈交给我们的重任呀!

                      


好好学习、发奋努力,为振兴干氏家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姓名:干恩成 卓越贡献
    
    户籍地址: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
    积分:645
    最近:08-09-26
发表:2008-09-06 10:35:50  查看用户信息 引用回复该贴 给干恩成发站内短信
   Re:
第5楼

  呵呵,是啊,只要记住自己是干家的子孙就行
    
    姓名:干卫平 普通会员
    
    户籍地址: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
    积分:336
    最近:24-04-04
发表:2008-10-11 15:38:36  查看用户信息 引用回复该贴 给干卫平发站内短信
   Re:
第6楼

  知道为什么姓干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清楚我们已经姓干啦,努力吧兄弟姐妹们.为了干姓家族

有缘千里来相会,相逢何必曾相识。    
    
    姓名:干良操 普通会员
    
    户籍地址: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
    积分:41
    最近:10-02-28
发表:2009-07-23 14:49:28  查看用户信息 引用回复该贴 给干良操发站内短信
   Re:
第7楼

  发现周围的干姓人都很出色 我也是 呵呵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1/1页 7条 10条/页

论坛图例: 发贴者信息  引用留言  删除  编辑  发站内短信 
回复该贴(划勾则可以直接回复该贴)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与我联系 | 管理入口

  2008-2023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022975号
 Server:63Ms  D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