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g ]
[ reg ]
 
  首页 >> 崛起论坛 >> 历史追忆 >> 查看帖子
   本版版主:干生洪   
   浙东名镇鄞江镇曾经的姓氏大族为干姓与白姓  
    
    姓名:干建农 总版主
    
    户籍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
    积分:22946
    最近:18-08-04
  发表:2008-10-06 23:57:39 人气:952 回复:4 查看用户信息 回复该贴 给干建农发站内短信 楼主

  
     浙东名镇鄞江镇曾经的姓氏大族为干姓与白姓



  浙东名镇鄞江桥自东晋隆安四年建 筑勾章县城,即公元四百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千百年来,鄞江桥作为浙 东名镇,重镇,一直担负着鄞县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枢纽中心。
千百年来,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山堰,作为鄞西地区的水利枢扭,至今仍发挥着阻咸、蓄淡、排洪、灌 溉的作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千百年来,勤劳朴实的鄞江人民,凭着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历尽坎坷,艰苦创业,默默地描绘着古镇的文化史迹,使古老庄朴的历史名镇更加发扬光大。
千百年来,四明首镇鄞江桥象一颗永不毁灭的明珠,镌刻在祖国东方的大地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作为一千六百年的历史古镇,几经兵火,改朝换代,承受着天灾人祸的考验,更加焕发出古老的青春。
鄞江镇位于四明咽喉,实是风水宝地。人才辈出,王元玮、贺知章、魏观等先贤 ,永远铭刻在鄞江后世人民的心中,是鄞江后世人民学习的典范。
历史已成为过去,在漫 漫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一千六百年的史迹,也只不过是短暂的一页。勤劳勇敢的鄞江人民继 续发扬祖先的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行百里者半九十。继往开来,鄞江桥前 程似锦,鄞江人民任重而道远。


  鄞江镇的历史沿革和变迁

鄞江镇位于四明山脉东麓,距宁波二十五公里,辖区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下辖二十个自然村,一个居民会。其中镇区面积五点 六平方公里,人口近三万人。是上通四明山,外通三江口的贸易中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浙 东著名重镇,素有“四明首镇”之称。
中华民族幅地广大,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祖国东南沿海一带、满目荒芜,称九夷,浙东地方称“东夷”。东海边的宁波,古称“堇邑 ”之地。据考证:“堇”字乃“黄土”二字之缩写,堇邑二字合称为鄞。
又相传,秦朝始 皇帝为扩大疆域,命手下一大将,名王鄞,执打神鞭驱山镇海,在东海里丢了性命,尸体随 着潮涨飘浮到鄞县鄞江来,以后就永远葬在鄞江的水底了。故鄞江和鄞县的命名是为了纪念 王鄞,这当然也属于“齐东野人之谈”,只好是姑且听之罢了。明朝黄宗羲《四明山志》卷五行《丹山画泳》:
秦皇神将有王鄞,驱山塞海溺其身;
葬于水底不填筑,号作鄞江今见存。
按此据,则浙江省之鄞县鄞江,皆因王鄞也,自是传说之时附会无疑。
东晋隆安四年,即公元四○○年,东晋大将刘裕(后为南朝宋武帝),戌守句章 。时县城地址在慈城南方,岐阳北边的近山渡附近。
东晋隆安五年,刘裕决定迁移句章县 城,着令堪舆术(堪舆术,风水学说)道士择地选址。数月后,句章县境内, 按四明山峰脉走势,以龙鹳为脉络,依狮凤为屏障(依狮凤为屏障,鄞江桥东面的狮 子山和凤凰山),龟蛇之灵气(龟蛇之灵气,光溪村的乌龟山和悬慈村的 蛇山,龟证长寿,蛇呈龙像),点官池为晶珠,分两溪为经纬,濒鸟山(鸟山即凤凰山)之伴,鄞江之滨,与响岩隔江相望的风水宝地,建造新县城,即今鄞江镇为县治之始,其址在鄞东村土名古城畈一带。
隋朝时合鄞县、县、余姚三县为句章, 县治沿袭仍设在小溪镇,因镇西隅有山曰它山故古藉又称小溪镇为它山镇。
唐武德四年, 公元六百廿一年,置鄞州,州治仍为小溪,后废鄞州恢复得县,小溪仍为县治。
唐开元 廿六年,公元七百三十八年,置明州,州治、县治均设小溪,为州属大镇。
唐大历六年, 公元七百七十一年,县县治移至宁波三江口,而州治未迁。
唐长庆元年,公元八百廿一年,县还治小溪,而州治迁入宁波三江口。尔后小溪镇改称光溪镇。
五代初期,公元九○九年,县治亦迁至三江口。
小溪镇在历史上作为县治,州治时间长达六百余年,作为浙东地区的重镇、大镇,对沟通山区和平原的物资交流,繁荣浙东经济,发挥着重要的集散作用,故鄞江镇有小溪鄞江桥之称谓。
宋时,宁波属庆元路、鄞江镇属县内第三十五都第二图。
明洪武三年,改庆元路为宁波府。
清时改鄞江镇为通远乡。
清宣统三年,公元一九一一年,改名鄞江镇。
由于历史的 沿革与变迁,东晋隆安年间鄞江镇的句章县城,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其原来的旧址,可能由于 水灾和其它原因,只留下了一个耐人口味的名称——古城畈,现浙东啤酒厂附近。
隋唐时,小溪镇再次隆兴。
隋朝前,古代行政编制设为郡、县、亭、里四级。各里设伍,即五户 人家设伍长,十伍为里,设里正,相当解放前的保甲制。十里以上设亭,即相当于现在的乡 镇级,其官置设亭长;十亭以上设县,万户以下为小县、其长官称县长;万户以上为中县, 二万户以上为大县,中县和大县长官称县令。大、中、小三县其官制均为知县。
前唐时, 浙江省设两浙路,省南部与福建交界处称闽浙路,其官置为浙东路节度使和浙西路节度使。 其官衙分别设在金华和会稽二地。浙东路在鄞江设小溪镇,后改名为光溪镇,唐朝的镇和现 在的建制镇不一样,不是一个行政机构,而是一个部队编制。浙东路节度使下设十九镇,其 中包括梁弄镇,小溪镇,回龙镇,大镇,爵溪镇,路桥镇等,每镇人马其数不等,一般约 千余人,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旅团级,节度使管辖部队约三万人左右。由于军队的屯扎,要适 应其上千人的生活军需给养,围绕光溪镇数十里的人民,以生活求利为主要目的,生息地点 逐渐向光溪镇靠拢,形成了一个个较大的集市,继而形成了现在的城镇。
自唐以来,鄞江桥经过了三次大的变迁:
唐时,光溪镇曾设置明州府州治衙门。
县县治衙门。其城郭辖 区主要范围:
东接马湖:包括社田里、孙家、后河弄,又称眠牛弄,百梁桥蕙江一带。
南接北坑岭和奉化相邻,包括木坑、梁家集一带。
西至金陆田厂,前后朱家和龙鹳隔山相 望,包括王家潭,应家,蛇山里等。
北面接连大德会前的大德桥,即现已拆除的鄞江桥前 身,其原址在鄞江南大桥桥址。
当时大德桥是木桥,用树木支撑,上用竹棚埔面,应而常 受洪水侵袭,时有毁坏。鄞县西乡的樟村,龙鹳,梅园,蜃蛟,洞桥等地乡民百姓,经当店 弄,过孙家桥,经夏朱家,再过大德桥向县城赶集。所以称光溪镇为县市,即全县的市集, 县市约四千余人,最大的姓氏依次是梁、王、陈、应四大姓族,其它孙,葛、刘是小族,鲍 姓后迁入。由于社会、历史,天灾等诸多原因,中间隔杂着各姓族复杂的盛衰史,据古人所 传,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并不是作者所记述的范围。
鄞江镇的第二次变迁:由于社会、历史、天灾等诸多原因,唐中叶明州城逐渐由悬慈迁移到现在光溪村(土名大石板墩),柿子树下,石佛亭,金家车头一带;其姓氏大族为干姓与白姓。 县县治衙门大约设在古小溪桥(土名后甩龙桥,现址四明东路汽车桥址)以东一百三十余步,衙门朝南,称衙前街,街宽丈余,长止十数丈,街至尽头往西为大兴巷,是市集的 主要交易场所。往东二箭之地即为校场,时称马家营,驻扎浙东路光溪镇千余军马,现工农 桥、老车站、镬厂、庙基弄、小六谷坟附近。
                    
唐朝中期,原明州城基本已废弃,梁家周围还有百余户人家的小集市,称梁家集。现镇政 府后面樊家岭墩也有近百户人家 的小集市,称樊家集,除县治衙前街和大兴巷外,梁家集和樊家集是辖区的两个较大的集市。
唐朝后期,鄞江人民的银根来源,是以石宕开采出口为主要产业,其次是蚕桑与贝母。 光溪塘岩石质料盛誉浙东,据记载,三江口明州城建城所用石料都出于光溪塘,其址大约在 光溪村西北方向二华里处的王家山,孝子岙里面,旧广德湖(现称湖西畈)西端八脚亭是县治 石料运输的最大码头。自唐末以来,浙东地方所有的石刻、雕塑、花卉、石仲翁、石兽等所 用石料多出于光溪塘和梅园塘。
其它产业还有窑磁、草席、竹器等。
唐朝中后期,鄞江 的交通运输以水路为主,光溪镇有得天独厚的三条水系,作为交通动脉。小溪港是鄞江桥通 向宁波及邻县的主要上河水系,并因古小溪桥而得名。光溪塘盛产石料,必经广德湖出小溪 港,运往浙东各地,相传唐初大将尉迟恭督民夫建筑明州城及唐中叶建造的天封塔,其石料 均出于鄞江镇广德湖西面的光溪塘,也有相传上海外滩的高层建筑的石料也出于光溪塘。
自隋朝以后,这一时期是鄞江桥的鼎盛时期,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五个皇朝,几 经兵火,时间长达五百余年,经济文化,时沉时浮,勤劳的鄞江人民,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战天斗地,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修建了众多的寺庵,庙宇, 祠堂,桥梁及举世闻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山堰,在鄞江文化史上添上了灿烂的 一页。
鄞江镇的第三次迁移:元朝末期,群雄纷争,明州府属鄞江镇是方国珍部属管辖 ,由于兵火战争,天灾人祸等诸多原因,鄞江镇的街市、村集又逐渐南移。至明朝中叶,基 本上形成了以水中村为轴心的市集街景,光溪街及悬慈街为两翼的对称形集镇,直至现在的 市街格局。
明洪武三年,洪武皇帝朱元璋认为三江口的明州城,“明”字与大明皇朝“明 ”字音形相同,有损朱家天下的声威。明州府东有定海城,取海定则波宁之意,下旨改明州 府为宁波府,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已经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 的向前发展,近十余年来,鄞江镇的市容面貌又有向北迁移的趋向,今后的发展趋势,大有 可能按照宁波市人民政 府对鄞江镇市容的开发规划形成新的格局,即以官池路与四明路相交 成十字路口,向东通往宁波,向西通往四明山区,形成一个较大的商业中心。为沟通四明山 区和三江口的货源转换,继续发挥四明首镇的作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网易BLOG地址:http://nong0916.blog.163.com

新浪BLOG地址:http://blog.sina.com.cn/nong0916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姓名:干建农 总版主
    
    户籍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
    积分:22946
    最近:18-08-04
    网站身份:副管理员
发表:2008-10-07 00:01:19  查看用户信息 引用回复该贴 给干建农发站内短信
   Re:
第1楼

  一、它山堰及其水利配套工程:
 它山堰位于鄞江镇西侧它山之隅。全长一百三十四点四米,宽四点八米,堰面用长四至五米,宽零点五米至一点四米,厚零点二米至零点三五米条石砌筑而成,堰顶可以溢流。
     唐太和年间,山东琅琊人王元任县令,为便利鄞西水系,根治水患,用三年时间筑成国宝它山堰,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了,仍旧发挥其阻咸、蓄淡 、泄洪、引灌的水利功能,是闻名于世的全国四大古水利建筑之一,一九八九年被国务院公 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水湾塘位于它山堰下游一华里许。宋宝年间,浙东制置 使吴潜始就其地筑三坝,其目的是外泄江潮,内增官池蓄水,为阻隔江河之巨防,由于历史 的沿革,中外二坝垫于江中,只存濒河一坝;一九八六年已改建为“洪水湾排洪闸”,现仍存其一段旧貌。
     官池塘始建于明嘉靖三年,即公元一五二四年。鄞县县令沈继美率民夫所建呈角尺形 石塘,全长一百二十余米,宽五米余,上用条石铺面。其作用有三:其一能提高上游水位, 其海拔高程略高于它山堰,能增强它山堰排洪能力。其二能防止官池河淤塞,疏通南塘河, 有利于民众用水。其三能使光溪之水过光溪桥转入小溪港,便利鄞西梅园、蜃蛟、凤岙、岐 阳等地的淡水供给,桑禾灌溉。数百年来,历经洪水冲击,时有毁坏,历朝都有修复官塘之记载。民国十年,辛酉年洪水,官塘大毁,官方出资修复官池塘。当坊士绅百姓集资再助公 益,在官塘迎水面设置避塘石,以防洪水再击,数十年来,几经洪水冲击,坚如磐石。
   二、它山堰的附属部分
 它山遗德庙位于鄞江镇西隅它山堰旁,为纪念唐 太和年间建筑它山堰有功之人——一代名臣王元所建造。按银銮殿格局,建有山门,大殿 ,后殿共三进,头门四开,上有贴金红底庙额,上书“敕赐它山遗德庙”。东庙(又称小 庙)为从祠,宋时称云涛观,后称东狱宫,旁有保安祠,为纪念周朝开国公武成王黄飞虎所建。 片石留香亭位于它山遗德庙前端左侧,碑亭为一开间四柱落地歇山顶石结构建筑。亭内碑高一点九七米,宽一点零三米,厚零点零八米,正面镌刻清嘉庆十一年所建亭 ,碑散记,背面镌有“善政侯孚惠王王公碑记”。附碑文如下:
     加封遗德 庙善政灵德侯王公碑记(本文由作者校点)
 侯姓王氏,讳元。唐太和中, 以朝议郎行县令, 县鄞县也 。滨海枕江,商贾辐奏,鱼盐盈市,时属承宽之后,民淫以佻,盗贼充斥,侯下车以阜俗为 本,务勤俭,尚敦朴,戒游惰,惩贪暴,民返于淳,境内大治。鄞地中高外卑,河水易竭, 海潮至则交通淤,河水味咸而不可食,溉田辄腐,民基病之。侯度地势,疏泉脉,引它山之 水曲折数十里达于城。具石为堤,俾江与河截然分流,以汲以灌,民用饶足。后人思其功, 立祠于它山之巅,岁时祭享。乾道中赐号遗德庙,宝庆中敕封善政侯,淳中加封善政灵德侯,我朝嘉庆六年,久雨水溢,禾尽偃,邦人大惧,侯降临于庭,雨上水平 ,岁则大熟,邑绅具状转闻于朝,十年六日奉旨加封孚惠侯,命下之日,鄞民扶老携幼填塞 庙门外,欢声若雷,呜呼!侯之加惠于鄞,可谓至矣,鄞民感侯之惠,从而尸祝之,庙貌之 ,申请而褒封之,其所以美报于侯者,亦可谓称矣!易曰有孚惠心勿问之吉,有孚惠我德, 言上有信。以惠于下,则下也有信,以惠于上,故交乎也!非侯其畴克当之。俗以十月十日 为侯诞辰,余以县令致祭。咸清文其丽牲之石,义无可辞。其铭曰:惟唐太和,侯宰斯土, 悃悃款款,作民父母,民游则匮,训之以勤;民巧则敝,养之以真;行之其年,风俗大醇。 海潮涌至,内通于河,咸不利用,旱则竭,侯曰无忧;不是它山,山下出泉,其流潺潺,汇 而通之,曷竭曷殚,乃疏乃浚,乃引乃翼,乃凝以石,乃凝以铁,广四十二仞,崇卅六级, 江河分流,山潭嘘吸,万世永赖,欲报极,乃图以像,乃奉以祠,清于余 朝显之扬之。帝曰都哉,民不可弃,御灾捍患,于礼宜祭,殷实定名,允矣孚惠,士民捧 檄,吹呼若狂,饮水思源,爰荐馨香,立之丰碑,设世不忘。嘉庆十一年岁次丙寅仲秋之 吉署鄞县事郭文志
                                                               周镐撰文
                                                               里人蔡莹书
   
 回沙闸位于它山堰上游百余米处,宋淳 年间,明州府尹陈恺为防沙石淤寒光溪河所建,现存石质槽柱四根,镌刻“回沙闸”和“ 则水尺”字样,并标有水位高程尺图。
 三、光溪桥
 光溪桥始建于明嘉靖 三年,和官池塘同年连贯性建筑。
 明朝前叶,鄞江镇的主要通道是经当店弄过“孙家桥” 沿树巷弄途经大德公桥(鄞江桥)至悬慈。因孙家桥低平,洪水时常冲毁。现仍 存北桥堍,鄞县县令沈继美,为便利鄞江镇南北交通,发动民众建成光溪桥和官池塘。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清嘉清三年重修光溪桥。
 清光绪二十八年大修,即公元一九○二年。官方根据当时的交通 需要,将原光溪桥宽度扩建近一倍,原桥宽度和许家桥弄宽度一样。现桥全长三十九点九五 米,宽四点五米,桥孔跨度十二米,高七点八米,桥孔高度六点五米,南端石阶二十八级, 北端石阶二十五级,是宁波府下最大的单一石拱桥。桥二侧各悬桥匾,东面中刻“光溪桥” ,上款镌有“大清嘉清三年,光绪壬寅年重修”。下款为“二月仲春立”。西匾中刻“四明 首镇”四字,上下款与东面悬匾相同,桥侧立有长条对联:
 上联为:环溪分月影长涵蕙水文澜;
 下联为:虹桥联古道遥通百里舟车。
 四、鄞江桥
 鄞江桥位于它山堰下游约一华里处,其前身称“大德桥”,又称“大德公桥”。是以木柱为桥脚,上面铺 有竹棚的简易木桥,光溪镇北面百姓通往勾章县市的必经桥梁。遭洪水冲击,时有毁坏。北 宋元丰年间(约公元一○七八年——一○八五年),改建石桥墩木结构屋盖式桥梁,全长三十 八丈,宽三丈,分二十八间桥屋。是浙江省第一座木结构风雨大桥。随着历史的沿革,历代 皇朝都经过维修或重建。最末一次是清道光十三年重建鄞江桥,清道光十四年(即公元一八 三四年),立碑记二块,现存放在它山堰水利陈列馆内,民国初期增桥匾二块,系会稽道尹 黄庆澜所书,桥北端镌匾“四明锁钥”,桥南端镌匾“八邑津梁”。桥南端“大德会”旁立 有镇桥塔,俗称“经幢”。

鄞江桥桥廊(廊房)

    一九七九年拆除鄞江桥,改 建水泥 大桥。附《重建鄞江桥碑记》〖ZW(〗本文无标点,作者校点,下同。〖ZW)〗〖HT5F〗 赐进士出身,朝议大夫署宁绍台海防兵备道知
 宁波府事吕子班篆额赐进士出身,奉政大夫 翰林院庶吉士权知宁波府事叶中乡文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宁波府学教授冯登 府书鄞江源出四明山,东南奉化,西北慈溪,二江合流于鄞,古所称三江口。跨江之桥凡 五,而鄞江桥实当其冲,利溥而形险,并难而败易,自道光年盛谔王汝霖等,请于前邑候程 以重建通详未遑,经始周候来尹斯邑乘凋动之余甫下车,即仅仅以它山洪水鄞桥三政为急, 桥尤务相授规阅四月工竣,凡石之舀溃者,木之摧朽者,屋舍之倾移,崩漏者咸鸠材,选良 视者加致焉,嗟乎!桥之建在元丰间,元明以来,屡有兴替,今圯二十余年矣!谋七年而来集 一旦安享其成,始欢周侯之感孚於民者,捷鄞人之笃於好义,用力巨而为功速也!夫捍患济 众谓之惠,此数世之利也,乃相于勒石,记述用告俊之人俾,勿坏桥亘,三十八丈,横经三 丈,桥上覆屋二十八间,岁收租息,以贮经弗着为今,经始于道光十四年正月间断,手于四 月縻金钱六千贯有奇。周侯名召棠,云南人道光十四年岁在甲午〓六月初吉鄞邑合邑 绅士刊立


网易BLOG地址:http://nong0916.blog.163.com

新浪BLOG地址:http://blog.sina.com.cn/nong0916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姓名:干建农 总版主
    
    户籍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
    积分:22946
    最近:18-08-04
    网站身份:副管理员
发表:2008-10-07 00:03:59  查看用户信息 引用回复该贴 给干建农发站内短信
   Re:
第2楼

  五、悬慈庙〖HT〗
    悬慈庙古称孝子庙,又称鲍德庙。相传北宋末 页有一孝子张无择背娘乞讨而得名。宋淳熙五年,里人刘太公出资修建悬慈庙。清乾隆年 间,里人鲍光亨修建悬慈庙。宋中期间,它山庙开庙庙祝,法号悬慈,将它山庙庙筹资 金多余部分筹建孝子庙,将原庙基进行扩建,时公元一○一六年。县市人民为纪念庙祝悬慈 ,将庙改称悬慈庙。县市当时的市集也已经北移,久而久之,县市也改称悬慈。悬慈庙原 前殿二道门,上镌庙匾二块,上首门悬匾“鲍德庙”。下首门悬匾“刘德庙”。这可能是鲍 刘二姓皆因上代先人筹建悬慈庙有关,也可能是为了纪念刘太公和鲍光亨而创立。后殿大门 悬匾一块,上书“孝感动天”。主要是纪念孝子张无择,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六、禅岩寺与燕山庙禅岩寺
    位于鄞江镇禅岩村东,以天然岩洞为寺基,洞之西 首建禅岩寺;东端建燕山庙
,亦称童君庙,祭祀唐太和七年建造它山堰的有功之臣县丞童义,寺庙并立。

    七、云石庵
    古称云中禅寺,位于鄞江镇晴江村东南方向的王杜岙山中,以天然岩洞为庵基,庵内现存清乾隆四十年岩庵碑记石碑一块,洞 口有二株二百余年的枇杷树和一株樱桃树,洞内滴水成潭,清凉宜人,是人民群众理想的憩 息和旅游胜地。

    八、竹节亭
    竹节亭位于鄞江镇光溪村北端大佛山麓,是原鄞江与梅园交界处的必经咽喉,亭内分三间,东西两厢,中间为走路的穿心凉亭。亭内石 柱均似竹节状,故凉亭以此而得名。左厢中间设有神象二尊,并悬刻对联:金黄银白,看见眼红心黑,要知头上有青天。泪酸血咸,尽施口甜手辣,莫道人间无苦海。此楹联上联嵌黄、白、红、黑、青五色,下联嵌酸、咸、甜、辣、苦五味,以竹节 衬托清白,富有劝人回善警世哲理。惜竹节亭文革期间遭毁。

  九、凤山寺 
  凤山寺又名凤山院,位于鄞江镇光溪村北端约二公里处,古寺基位于光溪村土名御史坟 墩,明末因失于火灾,寺址迁于该处。寺院造型别致,东面仰瞻大佛山、其门柱对联为:倚它山雄姿,华表森森,光前裕后;仗鄞江伟势,佳城郁郁,春茂冬荣。

  十、陆炳墓
  陆炳墓位于鄞江镇光溪村境内,土名石人石马。墓冢计有 五穴,石八格结构,墓面通明板与墓穴通经推榫加固,墓前挂面为横栏土建筑,碑文全称“ 明副都御使陆公毕洲之墓”。据考证:陆炳,字毕洲,明万历年间任锦衣卫指挥,兼任都察 院副御使之职,官位显赫。墓前墓道石刻雕像按:忠(文臣),孝(石马),节(石虎),义(石 羊),排列。墓前石牌坊一座,石刻盘龙形华表柱一对殿后,墓左方设有坟庄,称陆家场后 ,此墓毁于一九六八年十二月,现残存石刻华表一根,用于原鄞江卫生院门楼顶住之用。 据传陆炳墓冢有十八处。


网易BLOG地址:http://nong0916.blog.163.com

新浪BLOG地址:http://blog.sina.com.cn/nong0916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姓名:干建农 总版主
    
    户籍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
    积分:22946
    最近:18-08-04
    网站身份:副管理员
发表:2008-10-07 00:08:00  查看用户信息 引用回复该贴 给干建农发站内短信
   Re:
第3楼

  十一、狮子山晋墓群
 狮子山晋墓群位于鄞江镇 鲍家勘村狮子山北坡,一九七三年当地村民在山坡挖土时发现古墓葬二冢,呈半圆形墓室。 并在其中墓内甬道口出土青瓷盖罐和钵二件文物。一九八四年六月经文物普查考察,该古墓 均为凸字形券顶砖结构墓室,其整齐的刀形砖有规律的排列,并刻有“宁康二年”字样。据 考证:宁康二年即东晋武帝二年,公元三七五年。墓葬二侧尚隐现众多墓穴,其范围约一千 余平方米,该山坡尚有不少古墓埋于地下。

十二、贺公钓台
 贺公钓台位 于鄞江镇鲍家勘北面山坡,坡下为鄞江。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曾于此隐居垂钓。贺知章斋号“ 四明狂客”,唐开元年间任翰林院秘书监,又称贺秘监。贺公钓台紧连小岩山。处于鄞江 ,红水湾,清源溪三水汇合要冲之地。江边有羊肠小道,蜿蜒而上,直通岩洞,洞高二米许 ,游客仅能伛偻侧身而过,江水声和游客笑语,洞能应和,声音清晰,故小岩山又称响岩。 现贺公钓台及小岩山均毁于采石,仍残存高尚宅遗址及民国廿二年“高尚宅钓台记”石碑一 块。背之阳面镌刻贺知章画像,画面上首篆题“贺秘监画像”该象摹自宁波月湖贺秘监祠内 吴道子画本。石碑之阴面篆刻“高尚宅”钓台记。由清全祖望撰文,冯贞群书并篆。贺知 章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卒于唐玄宗天宝三年。字季真,越州永兴人,今浙江萧山。根据《 四明助谈》记载:贺知章出生于鄞县马湖贺家湾。唐武则天证圣元年中进士,历任礼部侍郎 ,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相传贺知章曾居住鄞县句章乡洗马池附近贺家湾, 晚年隐居宁波,自号“四明狂客”。诗人李白称其为“四明逸老”。宋时,莫将筑“逸老堂 ”以资纪念。贺知章为初唐有名诗人,书法家,今留存诗篇二十首,其中七言绝句《回乡偶 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更是家喻 户晓,脍灸人口。

十三、冷水庵
   冷水庵位于鄞江镇光溪村毛家 宝峰山脚,始建于明初,是它山遗德庙的分脉。明清二代称宝峰寺,民国二十六年改为冷水 庵,始持女僧,属临济派分支。冷水庵原格局与其它寺庵有异,天王殿前围墙,门开二道 ,东首门为“朱天君庙”,祭祀明末思宗皇帝崇祯朱由检。西首门为“冷水庵”。均为石刻 镌名。庵庙并立的佛教圣地极为罕见。原庵分前、中、后三殿,东西两厢房。至文化革命时 期,尚残存中殿残屋一栋,两厢房犹存。清康熙八年里人重修冷水庵,雍正八年又修。现 残存殿屋是清咸丰七年所留古迹。一九九二年以后,住持侣释成德发动俗家弟子及乡民百 姓再修冷水庵、修葺后的冷水庵保留原有风格,增塑千手千眼观音及伽蓝佛身。其中卧佛身 长六米有余,是浙东 地区各寺院最大的佛身之一。山门前首对联:四明胜地应推尚化名山三江禅林 当尊冷水古庵山门后首对联:越群独秀古刹仰宝蜂四明一绝莲蓬涌寒泉
   冷水庵北连宝峰山,古木参天,庵前冷水池水清碧波见底,四季清凉。大雄宝殿 下有冷水孔,每年盛夏,未近洞口,冷气扑人,且冷水常年不断,冷水庵以此而得名。清乾 隆后期,住持僧种植黄杨二棵,至今郁郁葱葱,树冠已达四米左右,是本省内最有价值的名贵古树。冷水孔旁的清光绪三十年三月望日立有永禁碑一块,仍保留完好。现冷水庵是鄞江 镇镇级文物保护点。
     禅宗临济派冷水庵谱系余祖释伽牟尼佛自开创教义,已历二仟五佰四十三年矣!法L常转,佛光普照,吾佛慈 悲,创一法开黄道杰地涌金莲,通三界许寸心有感遍十方;济九州黎民于厄难,渡天下苍生 脱苦海,引世间万物上瑶台。昆仑山上,雷音寺里,莲花台下,紫竹林中,容宇宙万象,接 引西方。余禅宗临济派宝峰寺自大明洪武年间创建以来,历尽沧桑,几经坎坷;数百年来 ,星转斗移,谁主沉浮。民国初期已成规模,无奈住持僧□□大师圆寂,民国廿六年始持女尼,遂将宝峰寺易名冷水庵。六十余年过去,释成德大师继师祖之遗业,诚心向佛,并与之 发扬光大。现成德大师圆寂,本派下弟子承佛祖教仪之衣钵,斟酌立下庵下谱系,望往后各 世弟子念佛祖一脉相传之情谊,按辈份而显示佛教之庄重,同心相佐,毋宁疏忽。

十四、南塘北塘
     南塘北塘又称光溪塘,位于鄞江镇鄞溪村北面山麓,和光溪村的毛家塘,天塌塘相连。东 西连绵数里,是明清二代光溪塘石块的主要产地。南北塘口高达近十米,南塘洞口石柱林 立,远看,确有古罗马竞兽场风味。南北塘洞内相连,深达百余米,纵横交叉,迂回数折, 石柱林立,可容纳千余人集会。洞内漆黑一团,进内需用手电照明,方可缓行。南塘口积水 成潭,方园百米,深可行舟。据考证,南北塘始开采于元成宗大德元年,即公元一二九七年 ,至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了。从石质石色及残存于洞内的条石分析,洪水湾塘,官池塘的条 石出于此塘。是鄞江镇劳动人民先辈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如进行装饰点缀,南北塘是一处很 好的风景旅游胜地。

十五、郎官第古   
 郎官第古建筑群位于鄞江镇它山 堰村内,又称如松里,至今是本县内保留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清乾隆后期,某部 侍郎于遗德庙东方建筑宅居,现称上如松。清道光年间,其后代子孙又扩建宅居,分下如松 和小如松。此建筑群,共计有三十六幢,每幢五间一弄,布局合理,造型古朴,至今基本上 仍保留着原有风貌。

十六、东进西出
  东进西出位于它山堰南面马鞍岗山 岙里,洞口高近三米,深约三十余米,东西相通,呈凹形。七十年代,本地村民整山平地, 发现有一条宽约三米余的石蛋路通向山脚。是工匠民夫搬运石料之路径,相传它山堰开采条 石多出于此地。 
  


网易BLOG地址:http://nong0916.blog.163.com

新浪BLOG地址:http://blog.sina.com.cn/nong0916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姓名:干建农 总版主
    
    户籍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
    积分:22946
    最近:18-08-04
    网站身份:副管理员
发表:2008-10-07 00:12:34  查看用户信息 引用回复该贴 给干建农发站内短信
   Re:
第4楼

  十七、梅园大桥
   梅园大桥位于鄞江镇北面三公里大桥村内,村因大桥而得名。该桥始建于宋,清同治五年重修。属典型的江南石墩木结构风雨廊桥 ,桥上附造一亭,可供路人憩息乘凉,因年代久远,梅园大桥在一定程度上略有损坏,一九九五年集资重修,重檐飞阁,再现原来风貌。清朝晚期曾有桥匾二块;桥北堍为“雄胜古迹 ”。桥南堍为“路接宝岩”。

十八、徐桂林石牌坊

    徐桂林石牌坊位于鄞 江镇梅溪村境内的金岩寺旁,牌坊计有二座,呈“井”字形。
    其石牌坊一为陵墓甬道之入 口,中间穿榫镌刻:皇清故武略骑尉营千总浩赠奉直大夫刑部主事诏表义行鄞县徐府尹之封 茔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两柱对联为:
 千里云山如视掌百年德义望传人
 其石牌坊二为陵墓穴 冢之望门,中间穿榫上镌悬刻“圣旨”二字。下书“乐善好施”,上首镌刻“道光十三年九 月”。下首镌刻“旌表营千总徐桂林”。两柱对联为:〖ZK(〗明试以功表厥宅里赏廷 于世佑我后人〖ZK)〗今石牌坊保留完整,已被鄞江镇人民政 府定为镇级文物保护点。

十九、楂祖庙

   楂祖庙原称祖庙,又称康孝子庙,位于鄞 江镇北面梅 锡村西部群山环抱之中,古木参天,风景优雅,是一个极理想的风景旅游胜地,鄞江镇镇级 文物保护点。相传南宋初期,金兀术入侵中原,宋高宗康王赵构弃建康奔难明州,军卒行 旅出身的康氏用锡,又名文英,事母至孝,为避兵乱,背母逃难至此栖身。时值瘟疫流行, 其母患疾,康用锡略知医药,以植楂而供亲,母痊愈,当坊四邻病者纷乞其果而食之,皆 愈。后人思其孝德立三庙。即蜃蛟东庙,梅锡祖庙,梅溪南庙,一木置三偶,四时香火,千 秋享祀,每年八月初十日祭神。

  对于故乡鄞江的记忆最熟悉的莫过于村北的鄞江桥和村南的悬慈庙了,在儿时的记忆中悬慈庙好像是生产队堆放农具的一间仓库,破落而简陋……重建后的悬慈庙香火虽非镇上的它山庙兴旺,但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父老乡亲们来说,逢年过节到庙里祭拜祖上还是必不可少,偶已有些许年没去悬慈庙了,不知庙里的香火还旺否?说起村北的鄞江桥现在的鄞江人不免有几分惋惜,哎,有啥办法呢?那只能是廊桥遗梦吧!记得小时候偶的父亲常在桥下撒网捕鱼,一网下去总有不少收获,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捕上几只螃蟹,母亲把鱼烧成各种吃法,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鲶鱼年糕汤了,那个鲜啊,连鲍鱼和鱼翅都无法相比……前段时期偶听说深圳海天集团出巨资准备打造它山堰旅游休闲区,看来鄞江这只山鸡变成凤凰的日子不远了。

   “百梁桥”,说是浙东地区最大的廊桥。
 与市区的江东七塔寺相对,

有一对联:
 百梁桥,百根梁,梁梁浸水水浸梁;
 七塔寺,七个塔,塔塔朝天天朝塔。
 传说它山堰完工后,贸县县令王元伟又在漳溪上放了三个木鹅,木鹅停止前进了,说明水流缓慢要排放。于是又建了三个碶闸,分别是上水碶、下水碶,迎春碶。 

迎春碶即石碶,镇以碶名:石碶镇

说说梅树。
    宁波向西看到最高的山是锡山,89年我在那里工作时爬上去过。附近有小山叫芝山,梅树产于芝山,叫芝山老梅。但现在看不到一颗梅树,令人怀疑。 
 芝山老梅分了三段:

     1、 它山堰的梅树桩

    梅树桩在水下千年不烂,说是有灵性了,有人把柴刀掉在水中,伤了梅树,有鲜血渗出……
 水浅的时候可以看到这根巨大的梅树桩。
     
     2、 绍兴大禹陵的大殿主梁,真的还是假的?

     3、 运到甬江岸边,原打算作军事要塞用,慢慢的,化成了废墟,地名:梅墟。
 去宁波会展中心看车展,顺便到附近的梅墟去看遗迹啊,不过与第一点矛盾,水下千年都不烂,怎么会墟掉?真的是“灵性”?

原文网址:http://www.yjzx1983.com/showtopic-72-1.aspx


网易BLOG地址:http://nong0916.blog.163.com

新浪BLOG地址:http://blog.sina.com.cn/nong0916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1/1页 4条 10条/页

论坛图例: 发贴者信息  引用留言  删除  编辑  发站内短信 
回复该贴(划勾则可以直接回复该贴)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与我联系 | 管理入口

  2008-2023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022975号
 Server:61Ms  D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