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g ]
[ reg ]
 
  首页 >> 崛起论坛 >> 历史追忆 >> 查看帖子
   本版版主:干生洪   
   干春松:烂漫的小学  
    
    姓名:干建农 总版主
    
    户籍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
    积分:22946
    最近:18-08-04
  发表:2009-11-15 11:49:07 人气:545 回复:0 查看用户信息 回复该贴 给干建农发站内短信 楼主

  
                烂漫的小学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干春松


   江苏的蒋保华先生,帮漓江出版社编辑一本《我的小学》的书,找了一些文化学术界的人士,写了一些自己小学的经历,我也受邀,就写了这么一篇。
     书还没见到,而前几天有一个朋友说在网上看到这篇文章了,想必出版已经进入某一个阶段,我也略做修改,将之放在自己的园地里。
     我的朋友老顽,有比较系统的回忆文章,这下我也暂时做一回“东施”。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上图是我小时候听故事看星空的那座桥,该地原称“竹桥头”,意味着这桥原先是一座竹子搭成的桥。我儿时在这里玩不慎从此桥上落下,在眉角留下终身印记。图片上的这些房子都是这些年修的。

  我的小学是在浙江绍兴南部的一个小山村里度过的。因为这个小山村一度以“文革大队”命名,所以我所在的小学称为“文革小学”。

    1972年,从广义来说,属于文革后期,记得当时正在播放的电影是《决裂》,里面讲的一所劳动大学的创办过程,所推行的是一种半工半读的学习方式,电影里一个场景至今我还有印象,即葛存壮所扮演的一个“专家”在讲“马尾巴的功能”,被学生讥讽为“与生产无关”的无用之学而被赶下讲台。

     这些电影的宏大背景我不得而知,反正,在我们绍兴老家的一个后果是每一个生产大队都会办一所小学,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年代,教学条件和设施上的欠缺似乎可以通过精神的力量来解决,我们的“文革小学”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的产物。
     在“劳动大学”的影响下,我们的小学可称为“劳动小学”,当时记得有一个口号叫学工、学农、学军。学工和学军,在我们那里没有条件,所以主要就是学农。本来,大家都是农家子弟,学农根本就用不着,但学校所谓的学农,就是“积肥”,把村子里的一些阴沟里的烂泥挖出来,集中到田里。

     关于学校,影响最深的就是教学条件的简陋,这首先体现在师资上,虽然,我至今还十分怀念这些在现在看来根本是不合格的老师们。我们学校当时共有五位老师,其中只有一位是公办老师,也就是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的老师,不要小看这一个,这在邻近的小学中简直是奢侈。另外的几位则是民办和代课老师。这些民办老师主要镇上中学速成毕业的,这就决定了这些老师所能教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

     我们的课程主要也就是语文和算术。其他如常识、音乐和美术等基本上是随便教几首歌,和画一些东西,的确,老师也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他们的识谱能力和绘画的水准,与我们比较接近,十分类似于孔老夫子所说的“教学相长”。学校唯一一个公办老师,主要教高年级,我们刚入学的时候的老师主要是民办的和代课老师,有趣的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根本不会教拼音,所以至今我还不会拼音。

      这样的形势,决定了我们的课业内容不会很重,而且老师都是乡里乡亲的,关系十分融洽,我们上课发言都十分踊跃,不时还可以纠正老师的一些“口误”。
      我们的教室也很有特点,因为老师不足,我们经常是两个年级放在一个教室里面,比如前半节课老师讲4年级的算术,后半级课老师讲3年级的算术,这样的好处是在3年级的时候,我已经把4年级的算术学完了,其他课也一样。

    教室里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经常有一些“编外人员”,特别是到了农忙的时候,这样的编外人员就会很多,比如我姐姐四年级的时候,我1年级,我弟弟那时2岁左右,农忙的时候,父母要出去干活,甚至我奶奶也要参与,这样,我弟弟没人带,必须由我姐姐带到学校去,但是,如何能设想,一个2岁的孩子能在教室里安静地呆上45分钟呢?必然的结果就是课上到一半孩子就开始吵闹,在老师的呵斥下,我姐姐就只好将我弟弟带出教室。

    当时的课堂的教学,一方面是内容比较少,另外,难度也比较小,我记得的语文课,基本上都是一个英雄人物的故事。因为,没有什么书,我们也就没有作业,我的记忆中从来就没有过作业,下了课,我们也就满山遍野的跑,春天,我们看着田野里金黄的油菜花;夏天,我们有时会帮父母去田里劳作;秋天,我们去山上捡拾掉落在地上栗子等坚果;冬天,我们集体在教室里跺脚取暖。记忆深刻是夏夜漫长,一群孩子在晒谷场上疯玩,或者是在村口的桥头听我奶奶讲一些戏曲故事。看着满天的星斗,听着牛郎织女的故事,所有的童年的想像由此而展开。

    因为我的成绩比较好,所以,我还是比较受老师的宠爱的,记得有一次老师因为不知什么事不能来上课,我们老师居然想出让我给他替课的念头。虽然那些知识可能在平时与高年级同学合班上课的时候学会了,但是我还是认真地备课,结果上课的效果似乎还可以,或许,在那个时候,就注定了老师将成为我以后的职业选择。唯一不爽的是,老师一开始借给我一本歌谱,我以为是送给我的,但在替课结束之后,他把这歌本给要了回去。

     农村小学,设施之简陋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十分极端的,除了学校的校舍还比较新以外,其他的条件一概不具备,比如,我们学校并没有一个体育场地,要上体育课,就要到村里的一个晒谷的场,高低不平,面积大约100平米,当然没有篮球场和足球场,即使连一个单边的篮球场都没有,因为根本没有篮球架。足球就连见都没见过。
    唯一的室外体育设施就是一个沙坑,沙子是从旁边的小河里找来的,然后就弄几根竹子搭一个跳高的架子。这样,我们可以进行跳高和跳远活动。

     室内的体育活动,主要是乒乓球,这倒并不是说,我们就有了专业的乒乓球设备,相反,我们的乒乓球桌主要是由四张课桌拼在一起,这样的乒乓球有了很多的乐趣,因为球桌的缝隙很多,所以球经常会以一种特殊方式跳动。球拍很简单,有些干脆没有海绵,因为没有专门的体育老师,所以打球主要以娱乐为主。球技当然不会很高,有一次,学校派我去参加镇里的乒乓球比赛,因为根本接不起对方的有旋转的球,没几下,我就被淘汰了。

   现在能回忆起来的小学中有趣的事,还有文艺汇演,似乎每年有一次,所有的小学都会派出演出队到镇上的礼堂进行比赛,主要是合唱,但是有几年,因为我们那边修一个规模不小的水库—鹅湖水库,这样,有许多绍兴师专的学生,到这里来跟“工农群众”相结合。师专里有许多的艺术人才,主要是能帮助我们小学排练节目,这样使我们小学的演出水平一度成为镇里最厉害的。那年,我姐姐他们的节目是《小小竹排向东游》,我们演出的是《社员都是向阳花》,我是绝对的主角,就是,最后结束的时候,站在两个小女生半跪的腿上,做展翅欲飞状。现在我有时候还会觉得自己应该是个文艺苗子,楞是被耽误了。不过,演得最好的是,我们边上村子的尉同学,他演一个小老头,手里拿一个小烟袋,脑袋一点一点,太有趣了,他现在在绍兴市宣传部当领导,算是人尽其才了。

    在1990年代之后,整个镇的小学都集中到镇上的中心小学,这样,我的小学便不再存在。后来小学的校舍被卖给村里的人,不过,小学的房子还没有被拆掉,门口的小溪中的水流,依然是那么平缓,一切的变化都是那么自在和从容。


   
源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400ae0100fscy.html







网易BLOG地址:http://nong0916.blog.163.com

新浪BLOG地址:http://blog.sina.com.cn/nong0916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论坛图例: 发贴者信息  引用留言  删除  编辑  发站内短信 
回复该贴(划勾则可以直接回复该贴)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与我联系 | 管理入口

  2008-2023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022975号
 Server:251Ms  D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