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g ]
[ reg ]
 
  首页 >> 崛起论坛 >> 历史追忆 >> 查看帖子
   本版版主:干生洪   
   东方风来共颂友谊——总编剧、总导演干学伟与苏联的合作  
    
    姓名:干秀萍 VIP会员
    
    户籍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
    积分:3101
    最近:14-04-01
  发表:2010-01-19 06:16:16 人气:621 回复:1 查看用户信息 回复该贴 给干秀萍发站内短信 楼主

  
               东方风来共颂友谊

     ——总编剧、总导演干学伟与苏联的合作


    田方劝“小替身”以双方合作为重,以后不许这样火暴,当然也肯定了他不惧怕对方是权威大导演,不容许对方对自己的不礼貌,颇有中国男子汉气魄。
  
  吉甘提议合作
  
  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合作摄制故事片,始于长影厂与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在1959年共同拍摄完成的宽银幕彩色故事片《风从东方来》。该片主要通过描写中国大型水电站工地主任王德民和苏联专家马特维耶夫之间的深厚友谊,反映了中苏两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与和平建设中的团结合作。曾在俄国当苦工的王德民,十月革命期间险些被白匪军杀害,是马特维也夫将他从危难中搭救出来,成为苏联红军一员,还曾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
  
  最早提议中苏两国合拍这部故事片的,正是后来《风从东方来》的编剧兼总导演之一、苏联著名电影艺术家E·吉甘。1957年7月1日,我国改建的第一座宽银幕电影院——首都电影院,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6周年之夜隆重举行首映式,放映的是北影、新影联合摄制的第一部中国宽银幕彩色纪录片《五月鲜花》和苏联宽银幕立体彩色故事片《革命的前奏》,周恩来、陈毅及各国来宾和1000多名观众一起观看了这两部影片,其中就有执导后一部以描写1905年俄国革命为题材的《革命的前奏》的吉甘。吉甘此行看到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蓬勃进展和中国人民意志昂扬的气势,很为感奋地向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和电影局分管外事的副局长司徒慧敏表达了一个热切愿望:用宽银幕来表现中苏两国人民深厚的友谊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雄伟气派。
  对于与苏方合作拍摄故事片,文化部电影局反应十分积极。最后,合拍任务决定由长影厂与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共同承担,主要创作人员均由双方对等配备,各自先行确定编导投入筹备。中方专门抽调著名剧作家林杉参加编剧,曾协助来华苏联电影专家工作、时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干学伟为编剧兼总导演,苏方派出的编剧B·柯热夫尼阔夫、编剧兼总导演吉甘,也都是苏联电影界的代表人物。
  
  从优遴选演员
  
  由于《风从东方来》的拍摄纳入了中苏文化交流协定,两国都选派最优秀的人才参与合作。苏方演员的阵容也很强大,五个主要角色列宁、苏联专家马特维耶夫、顾问斯维里多夫、工程师叶林娜,以及斯维里多夫之女卡莉娅的扮演者中,就有三个功勋演员、一个人民演员。中方同样旗鼓相当,因是与国外合作拍摄的第一部大型故事片,被列为文化部电影局直接掌管的重点片,立足长影面向全国强化摄制班子配备,演员的选择更是一挑再挑,不仅主角王德民由著名电影艺术家、时任北影艺术副厂长的田方担纲,饰演另外四名重要角色的工地陈书记、工程师李光以及其子王晓的,是影坛老将凌之浩、浦克和新秀张辉,就连戏份不多的配角市委书记,也由“大腕”崔嵬客串。
  田方“出山”曾经历一番周折。当干学伟找到正一边忙着北影艺术生产组织、一边应邀在影片《深山里菊花》饰演“杨司令”的田方,竟被这位自延安“鲁艺”就开始合作过的“老搭档”一口拒绝了:“不行,老干,对不起。多年不演戏,手脚都不灵了,求你另请高明吧。”干学伟见面前的田方的确显得无精打采,人更加瘦削,眼窝也更深了,还以为是累的,加上田方又一向谦虚,便重申这部中苏首度合拍故事片多么重要而有意义。田方仍然不为所动,只说了声:“你不信,就到拍摄现场看看,再看看洗印出来的样片。”
  待到走访《深山里菊花》拍摄现场后,干学伟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大跃进”中摄制组以飞行速度拍戏,就连服装、化装、道具等也都潦草从事,这让对艺术创作一向严谨认真的田方深为无奈,担心在《风从东方来》中重蹈覆辙。在干学伟再次说明这部影片是与苏联合作,戏的一大部分要在苏联拍摄,可以少受或不受这种狂热病的影响,田方仍只做了有条件的妥协,建议再请一位有经验的演员,两人都试镜头,谁更好就选用谁。干学伟只得同意,请来话剧界颇有声望的田丰,试镜结果两个人都很好,又都很谦逊地说对方比自己好,这倒让干学伟陷入为难之中。他心里倾向于田方,因为他的银幕形象更好一些;结果还是田丰一再表示自己的舞台腔太重,田方则语言纯正,而且富有电影表演的经验,再征求合拍方意见,决定还是请田方出演。
  对于青年王德民形象的饰演,也曾花费不少心思。当时田方已届不惑之年,从体貌上扮演角色年轻时代距离显大。导演原来意见可以通过化装造型解决,但田方没有同意,认为银幕不同于舞台,要求有更大的逼真性。可是到哪里去找一个与田方面貌近似、身材相当的人呢?干学伟与执行导演石联星多方物色,最后在电影学院操场上看见一个正在打篮球的学生,也是高额头、深眼窝,叫到跟前仔细一看与田方有几分相似,再一了解是在读的表演系二年级学生马精武,于是立即通知他去试镜头。所试的是影片中的两个小片断:一是在克里姆林宫门前见到列宁;二是在火车厢里面对父亲被打死。因马精武对此毫无准备,试戏当天围观的人又很多,他紧张得不知所措,第一段试戏在长影大门口,虽是冰天雪地非常寒冷,他穿着并不暖和的红军服装,竟然出了一身汗,还把几句台词念错了。第二段试戏也演得慌慌张张。马精武感到自己这次“砸了锅”,不可能演这个角色了,虽为失去良机而懊悔,回到学院却也安心上课了,后来下乡参加劳动还剃了个大光头。谁知竟在劳动之地接到通知,剧组还是决定由马精武扮演青年时代的王德民,并要他立即返回北京准备出发去苏联拍戏。当他充满敬意也有些恐惧地见到田方时,听到了已兼任摄制组党支部书记的田方的第一个批评:“知道试了戏之后,就不能随便动自己的头发吗?现在还得给你做头套,这不是加重了别的同志的劳动又给自己的形象造成损失吗?”


源自:http://qkzz.net/magazine/0492-0929/2009/06/3351092.htm


愿干氏家族越来越兴旺
    
    姓名:干秀萍 VIP会员
    
    户籍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
    积分:3101
    最近:14-04-01
发表:2010-01-19 06:18:23  查看用户信息 引用回复该贴 给干秀萍发站内短信
   Re:
第1楼

  跨国辗转拍摄 
   
  被吉甘称为“巨大而复杂”的拍摄工作,于1958年底首先在莫斯科展开。苏方作了十分充分的准备。布景师在拍摄前就根据文学剧本画出气氛图,导演分镜头过程中也逐一画了镜头内容。外景地点的选择和布置也十分细致,片中“森林地区的小火车站”就安排在莫斯科近郊的“白石头”火车站附近,列宁办公室一景,则是在克里姆林宫里择地搭建的。按剧情需要不少中国工人出场,特别邀请了留苏的中国学生轮流担任。就连作为点缀的小松鼠和一对乌鸦,都有专人管理。 
   
  由于双方人员初次合作拍摄,遇到最大的困难是语言不通,你讲你的俄语、我讲我的汉语,难免出现障碍发生问题。在莫斯科郊外森林小火车站拍王德民父亲被沙皇白匪军打死在车厢里的一场戏时,有一个王德民抱着死在怀里的父亲愤怒地望着车厢外的镜头。当时中方导演干学伟因病住院,翻译凑巧都不在场,苏方导演吉甘用俄语说了半天,扮演青年王德民的马精武仍听不懂,吉甘就把手里拄着的拐杖调过头来,用把儿勾在他的脖子上往前拉。马精武顿时感到受了侮辱,一把摔掉了对方拐杖吵了起来,结果戏未能拍下去不欢而散。通过翻译相互沟通,才知道原来吉甘只是要求马精武把头朝前面探一点儿,而他又听不懂俄语,这才用拐杖去拉。弄明白是一场误会之后,田方劝“小替身”以双方合作为重,以后不许这样火暴,遇事还是要讲道理;当然也肯定了他不惧怕对方是权威大导演,不容许对方对自己的不礼貌,颇有中国男子汉气魄。而这后一点也让吉甘另眼相看,第二天继续拍戏来到现场,他一见面就把马精武抱在怀里,大声笑着说:“好样儿的!” 
  1959年3月初,双方合作人员来到中国继续拍摄。其中迎接国庆和庆祝国庆,在片中虽是作为背景出现,实际拍摄却是作为很大群众场面来组织的,外景地点选择在杭州湖滨路。这里是市区主要的交通干线,因为画面要求漂亮壮观,整条路上挂满了彩旗、气球,各种各样的民间舞蹈如大头娃娃舞、秧歌、腰鼓等都粉墨登场,还动员了好几万人组成游行场面,为此整整封锁了三天交通,公共汽车全部改道。 
  《风从东方来》终于作为中苏两国文化部向新中国建立10周年的献礼片如期面世,在北京和莫斯科同时上映,均受到热烈欢迎和普遍好评。 

愿干氏家族越来越兴旺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1/1页 1条 10条/页

论坛图例: 发贴者信息  引用留言  删除  编辑  发站内短信 
回复该贴(划勾则可以直接回复该贴)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与我联系 | 管理入口

  2008-2023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022975号
 Server:1002Ms  D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