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姓氏渊源略考——干姓(目前干姓最详细、最权威资料)
|
|
|
 姓名:干生洪 卓越贡献  户籍地址:贵州省铜仁地区思南县 积分:1152 最近:19-04-01 身份:本版版主
|
发表:2010-10-11 16:57:26 人气:2536 回复:7
|
楼主 |
中华民族姓氏渊源略考——干姓
(目前干姓最详细、最权威资料)
一.姓氏用字:
干[幹、邗,读音作hán(ㄏㄢˊ),亦可读作gān(ㄍㄢ),应写作“幹”,但绝不可写作“乾”]
二.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夏王朝时期古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幹国,是夏王朝时期即有的古诸侯国。
关于幹国,在殷商卜辞中就有商末纣王田猎游幸的记载,其所到之地即有“幹”。在史籍《路史•国名》中记载:“幹,桀臣幹辛邦也。”
“幹”,在夏王朝时期是夏桀属下臣子幹辛邦的封地,其时地望在今河南省淮阳市一带地区。
在史籍《大清一统志•大名府》中记载:“幹城,在开州北,<诗•邶风>:‘出宿于幹,饮饯于言。’<后汉书•郡国志>:‘卫国县有竿城。’盖即幹城之讹也。今州北有幹城村。”开州在今河南濮阳,在商王朝故都安阳的东南。
在史籍《大清一统志》中引用了典籍《诗•邶风•泉水》的记载:“出宿于幹”,是说卫国的女子嫁到邶国后“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后来终于被允许回家探亲了,路上经过了“幹”这个地方,“幹”地有座“幹言山”于是“饮饯于言”。
《邶风》是古邶国人写的诗,邶国在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的东南部。这在文献《古今地名大辞典》中有记载:“幹言山在河北尧山县西北四里。”在史籍《太平寰宇记》中说《邶风》中卫女“出宿于幹,饮饯于言”,就是说的此山。当时的卫国占有河南省北部及河北省南部,建都在朝歌(今河南淇县),邶国在其北面,所以卫女回邶经过幹,与幹城、幹言山所在的位置相符。
在典籍《韩非子•难二》中有一段话说:“蹇叔处幹而幹亡,处秦而秦霸,非蹇叔愚于幹而智于秦也,此有君与无君也。”蹇叔是一位很有本领的贤臣,但是幹国的君主却不用他,于是蹇叔只得西行入秦,全力辅佐秦穆公嬴任好。结果是幹国亡了,而秦国则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在史籍《史记•秦本记》中记载,蹇叔本是一位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乐于农耕的隐士,住在宋国铚邑(今安徽濉溪临涣镇)一个叫鸣鹿村的小庄子里。楚国人百里奚游历到宋国的时候,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之中,流落在铚邑乞食,遇见了蹇叔。蹇叔将百里奚收留在自己家中,百里奚谈到欲求仕于齐、周、虞等国,蹇叔劝他不要去,后果然免受祸难。秦穆公打听到百里奚是个贤人,便聘他为官,百里奚又建议秦穆公聘蹇叔为官,从此秦国由弱变强。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秦穆公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蹇叔住在铚邑,在史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沛郡有铚县,就是在今安徽省宿县南部。铚县的北面就是徐州的寒山,东去不远就是泗洪。这一块地方原本是古幹国的地方,铚邑和寒山在春秋初期被宋国所吞并。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何光岳根据西周铭文考证,“寒”与“幹”通;夏桀以前实际上没有“幹国“,只有寒国,夏桀以后只有幹国,而没有寒国,所以寒、幹之间有着承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幹”最初的名称叫作“寒”。
“寒”这个部落出现很早,寒部落族人为任姓,是黄帝的后裔。他们的始祖寒哀曾为黄帝驾马车,就是史籍《世本》中记载的“寒哀作御”。在史籍《路史》也记载:黄帝的儿子青阳娶了寒哀的女儿,生少皋。寒浞是寒哀裔孙、寒部落后来的首领。
在史籍《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寒亭,古寒国,浞封于此。”寒亭在今山东潍坊,也就是寒部落的所在地。夏王朝时期,寒浞在此建国,史称古寒国。西汉王莽后来改“国”为“亭”,始称寒亭,寒亭因此而得名。寒浞杀后羿,后又被少康所灭。寒国被夏少康灭后,族人被打散了,向外迁徙。今江苏徐州的寒山之名,也就是因为当年有一支寒族人迁来而得名,后有一分支迁到今河南濮阳地区继续生息繁衍。到了夏桀执政的时期,寒族人幹辛邦仕于夏桀,得到了封地。
铚邑和寒山在后来被被宋国所并,于是有一部分人再度迁徙,一部分人留在故地,所以后来史书上出现的幹氏名人也多是该地区的人物。史籍《姓苑》在记载春秋时,陈国大夫“幹徵师采食于幹邑,因氏焉”,幹徵师自然是幹人,采食之地也就是封地,幹邑的地望也应当在陈国附近,即今河南淮阳一带。后来撰写《搜神记》的幹宝,就是新蔡人,而新蔡古为陈国之地,晋朝时期新蔡的地望在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以及安徽临泉等一带地区。
西周灭殷商,包括幹辛邦的幹国在内的若干诸侯方国,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部落被打散了,一部分留在原地,成为新统治者的臣民,还有更多的一部分则向外迁徙,寻找新的生活地区。被打散的幹民一部分南迁,来到淮水流域定居,并和当地的土著融合在一起,逐渐向南方的长江流域继续迁播,逐渐形成了新的聚居地,仍称幹国,故址在今江苏省的扬州市一带地区。
按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幹国为吴国所灭,以后吴国也就有了“幹国”的别称。吴国,古称“句虞”,简称“虞国”。“虞”是“吳”的古体字,后被简化为“吴”字。
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姬泰伯、次子姬仲雍奔虞(今江苏苏州一带)建国,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泰伯奔虞”,按史书的记载和民间传说都是为了让贤于三弟姬季历(商西伯,追封周王季,公元前?~前1230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前1153年在位),这说明大约在三千二百余年以前,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族人就已经抵达江南地区生息繁衍了。
从地貌学上观察,由于长江数千年的持续切割与分化,江南与江北似乎互不相干、各成境壤,但从地质学上说,江北和江南其实仍是没有任何界断的一体。长江,古称大江,其以南的古句虞国之地即有人类生活,除了史书上的记载,在苏州地区的三山岛遗址和草鞋山遗址上的考古成果证实了大约在一万年前的酒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到了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的先民和扬州地区蜀冈上龙虬庄遗址的居民一样,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此后延续不断。
以姬泰伯、姬仲雍为首的一群移民来到了苏州地区之后,和当地的土著即史家所称的百越民族融合在一起,之后入境随俗,按照当地居民的习惯“断发文身”,剪短了头发,并在身体刺上图纹。也许由于他们当时拥有较之当地土著更为先进的黄河流域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因此在当地土著居民的拥戴下,姬泰伯做了当地人民的君长,建国号为“句虞”,由此开创了虞国的历史,泰伯也就成为虞国的始祖。
姬泰伯逝世后,其弟姬仲雍继位。从姬仲雍三传而至姬周章。此时周武王姬发已经推翻了商王朝,得天下建立了西周王朝,于是追尊曾祖父古公亶父为周太王。在得知以前让贤而到江南的姬泰伯、姬仲雍之后人姬周章在当时已经是虞国的君主了,便加封他为西周的诸侯。
从姬周章一直传至姬寿梦继位为虞国君主时,虞国已经历传了十四代君主,国祚近五百年。在这五百年中,虞国不断发展壮大,到了春秋中期,虞国已经普遍被称作“吳国”,其国力已经不容忽视了,开始被正式载入史册。
实际上,在春秋早期至中期,先后发生的齐国称霸中原、楚国北上扩张的同时,吳国也在一直在并吞着周围的一些小诸侯国。吳国具体对周围诸国进行并吞的历史,在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不过,在典籍《管子》中记载了管子与其婢女的一段对话,当时,那小小的婢女劝说赫赫有名的齐国宰相管仲不要小看少年人、也不要轻视社会地位卑贱者时说:“昔者吳、幹战,未龀不得入军门。国子摘其齿,遂入,为幹国多!”这段对话中所指“昔者”,那显然是比当时还要早许多年的历史事件。
从典籍《韩非子•难二》中所记载的“蹇叔处幹而幹亡,处秦而秦霸”来看,蹇叔在幹国灭亡后,于秦穆公嬴任好执政的第五年“应聘而秦”,那年就是周惠王姬阆二十二年(秦穆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显然,吳国灭幹国当然在此之前,与典籍《管子》中的记载是一致的。
文献记载“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并开始“与中国时通朝会,而国斯霸焉。”吳王姬寿梦执政的时间是在公元前585~前560年,即春秋中期偏晚,说明吳国通过向外扩张和逐步走上强大,应是从西周晚期开始的。而姬寿梦又在先辈的基础上“称王”后,继续进一步向外扩张,其结果是吳国逐步吞并了周围各国,包括幹国,最终直接与楚国接壤。
没有了那些小诸侯国们的间隔与缓冲,于是便出现了吳、楚两国争雄江南的局面。这两国的争雄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间,经历了好几代君主,在吳王姬光于周敬王姬丐(姬匄)六年(吴王阖闾元年,楚昭王熊壬二年,公元前514年)登上王位以后,原楚国贵族伍贠(字子胥)与齐国军事家孙武一起,辅佐吳王打败了楚国,伍贠不仅为自己报了家仇,也帮助吴国成为了第四位春秋霸主。在幹国故地上出现的著名扬州城,就诞生在春秋诸侯争霸期间吳国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中。
在史籍《淮南子•道应训》中记载:“荆有佽飞,得宝剑于幹遂。幹国,在今临淮,出宝剑。”对于姬周王朝来说,幹国在诸多夷族国家中曾经势力十分强大,决非一邑的小方国,而是据有临淮地区大片土地的大国。只不过是幹国和周王室的关系一直不怎么密切,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立性,而且在当其对周王室的统治不满意时还能起来反抗,于是就有了西周时期周王室对淮夷作战之事。
因幹国所在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既出于周王室的需要,更出于日益强大的吳国急欲扩张势力、称霸诸侯的政治需要,于是吴国就起兵并吞了它。
国学大师郭沫若曾分析说,经过一场激战,吳国吞灭了江北幹国,使自己的疆域北达江淮之间,时间约在西周晚期或春秋之初。根据当时的惯例,吳国既然吞灭了幹国,因此亦有时称“幹国”、或“吴幹国”。后因吴王将都城又迁于幹地,故而在出土的青铜器皿中的金文上,才有了吳王自称为“吴幹王”的记载。
至于幹国的旧都是否在今蜀冈邗城故址处,目前尚未见到任何文字记载,也未见幹国故都地下有什么文物被发现的报道,不过从临淮地区的大片土地和其战略位置来看,吳王在其地筑城建都的条件当是最佳处之一。从周敬王十五年(吳王阖闾十年,楚昭王十一年,公元前505年)占领郢都到战国初期周元王姬仁三年(越王句践二十三年,吴王夫差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吳王姬夫差兵败自杀,是吳、越两国相互残杀的三十二年。在此期间,吴国的势力逐渐退出淮水流域,再也无暇顾及早先所夺得的两淮领地。
要注意的是,在江西省的东北部的上饶市有个余幹县,县境内有幹越亭,因此有学者认为余幹才是古幹国的都城。本书则认为,“余幹”之称,按吳灭幹所发生的历史时间来分析,其地早为百越之地,后为楚国之地,以幹国的实力根本不可能在春秋中期以前就突越百越和楚国在其东南方的余幹地区立国,因此,“余幹”实际上是在吳国灭幹国之后,一部分幹国人再度南迁至赣水流域后,与当地土著融合为“幹越人”后所形成的地邑名称,其时间远晚于古幹国。
“余”,是古越语的词首发声,本身并无任何意义,“余幹”就是“幹”,这个词本身只证明了“幹越”是幹人与越人融合后形成的。
另外,在史籍《史记•苏秦传》中记载:“越王勾践……擒夫差于幹遂。”在史籍《史记•春申君传》中还记载:“吳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幹遂之败。”这其中所说的“幹遂”在《吕氏春秋》中记作“幹隧”,高诱对此有明确注释:“幹隧,吳邑。”“幹遂”就是“幹隧”,其地名的出现实际上是在吴王夫差构筑邗城(扬州故城,今江苏扬州邗江)以后的事了。
古幹国在春秋末期被吳国所吞灭之后,其故国子民便以国名为姓氏,称幹氏,并将这个姓氏逐渐带往所分迁的各地,世代相传至今,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hán(ㄏㄢˊ),汉朝以后读音归于gān(ㄍㄢ)。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实施之后,“幹”字简化为“干”,该支幹氏一族随后也将姓氏用字误简为干氏。
|

··· 我借此火度过一生的漫漫长夜 ···
|
|
 姓名:干生洪 卓越贡献  户籍地址:贵州省铜仁地区思南县 积分:1152 最近:19-04-01 身份:本版版主
|
发表:2010-10-11 16:58:43  Re:
|
第1楼 |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幹犨,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商王朝末期,有一贤臣比幹,是商王文丁子托(公元前1198~前1188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112~前1102年在位)的次子,商帝辛子受辛(公元前1151~前1122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75~前1046年在位)的叔父。 比幹幼年即十分聪慧,勤奋好学,二十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兄长商帝乙子羡(公元前1187~前1152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101~前1076年在位),又受托孤重辅,忠心辅佐辅佐商帝乙之子、侄儿商帝辛。 比幹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他从政四十多年,官至少师(丞相),主张减轻赋税徭股,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商帝辛其人聪慧,又力大无穷,有雄霸之才,在执政初期致力于用兵东南,多次发动攻击东夷之战,将商王朝疆域扩展至东北地区。但商帝辛在执政后期居功自傲,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致使国库空虚,百姓生灵涂炭,怨声载道,他因此设虿盆、置炮烙,残酷迫害反抗或劝谏的臣民。为此,比幹竭力给予规劝,但商帝辛不听,日久了还怨愤叔父,遂起了杀心。商帝辛二十八年(公元1123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7年,百科大词典认为是公元前1049年)农历10月26日,比幹再次进谏时,被商帝辛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将之剖腹挖心以视,比幹惨死于朝堂。从此,商帝辛被称作“纣”,以示其暴戾无道。 比幹惨死之后,商帝辛还不放过其族人,不但下令追杀其有孕在身的妻子,还迫害其他人,因此族人家仆人等纷纷外逃,改冠各种其他姓氏以避难,其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比氏、幹氏等。其子在出生后的第二年,周武王姬发率八百诸侯讨伐商帝辛,在牧野之战中击败了灭了殷商王朝,还赐封比幹之子为林氏,即林坚,成为后世林氏始祖。 到了春秋时期,比幹家的族后代中有一人叫叫幹犨,是宋国大夫,他为人干练而稳重,不但受到国人的崇敬,也受到其他诸侯的尊敬。 但幹犨在当时并未忠实于宋国公室,而是依附于权势熏天的贵族华氏家族集团。周景王姬贵二十三~二十五年(宋元公子佐九~十一年,卫灵公姬元十三~十五年,公元前522~前520年),宋国贵族中的华氏家族联合向氏家族发动了叛乱,将宋元公赶出了宋国,幹犨在这次叛乱中支持华氏家族。当时宋元公向卫国求援,卫国派公子朝出面,联合晋、曹、齐诸国前来辅佐宋元公平叛,与华氏家族之间爆发了著名的“赭丘之战”,又称“宋平华氏之战”。 宋元公其人为政处事不公,还不大守信义,因与强族华氏、向氏交恶。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夏,华定、华亥、华登、向宁等人联合起来首先向公室发难,诱杀了群公子,并劫持了宋元公。后在华氏宗主大司马华费遂的调解下,双方互派人质,盟誓讲和。但到了当年冬季,宋元公就又在华费遂的默许下诛杀了人质,全面攻打华氏、向氏两大贵族势力。 华定、华亥、向宁三人不敌,逃奔陈国,华登则逃奔吴国。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夏,留居国内的华氏族人发生了内讧,于是,给宋元公驾车的御士华多僚向宋元公诬告其兄少司马华貙将接应华亥等人返国乱宋。宋元公未加调查便信以为真,遂与华费遂策划驱逐华貙。农历5月,华貙在盛怒之下杀了华多僚,劫持其父华费遂,召回华亥、向宁等人,再次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叛乱。当时,华氏家族攻占了庐门(今河南商丘旧城郊之门),据守南里(今河南商丘旧城内里);宋元公则亲率宋军据守在郊外旧城桑林之门,双方一直相持不下。到了农历10月,华登请来了吴国军队援助华氏家族。而宋军与戍守宋地的齐军先发制人,将吴军击败于鸿口(今河南虞城),俘虏其两位主帅。华登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率吴军余部突然反攻,反而击败了因胜轻骄的宋、齐联军。宋元公当时吓得屁滚尿流,欲弃军而逃,结果被自己的厨师濮所劝止。之后,宋、齐联军重整旗鼓,采纳齐军大将乌枝鸣的建议,挑选了一些精锐士卒,各持短剑奋勇冲杀,大败华氏军于新里(今河南开封)。 当年农历11月4日,晋国大夫荀虞、曹国大夫翰胡、齐国大夫苑何忌、卫国公子朝等各自率军前来援助宋元公。农历11月7日,诸侯联军与华、吴联军在赭丘(今河南西华)拉开阵式。 华氏党羽郑翩希望摆成鹳形阵,而他的御车者则希望摆成鹅形阵,二人争执不休,华、吴联军因此乱不成列。当时卫国军队大将子禄为公子朝驾御战车,庄堇为车右武士。华氏家族则以大夫幹犨为华豹驾御战车,张丐为车右武士。 华氏主将华豹忍耐不住,不再听郑翩的唠叨,率先出兵向诸侯联军叫阵。卫公子朝代表诸侯联军出来应战,两车相遇,双方礼毕,公子朝退回,华豹则大声喊着公子朝的名字挑战。公子朝大怒,调转战车,将要搭弓上箭,而华豹已经抢先拉开弓一箭射出,箭穿过公子朝和子禄中间。公子朝躲过这一箭后又要拉弓,华豹却已经又搭上箭拉开了弓。公子朝怒喝:“你不让我还手吗,真卑鄙!”——古代在战场上两将对射,须得你一我一地轮流射箭,因此公子朝大骂华豹卑鄙。于是,华豹只好面红耳赤地从弓弦上撤下箭,这时公子朝一箭射去,华豹躲避不及,当即被射死。诸侯联军乘势掩杀过去,华、吴联军大乱。 华豹的卫士张丐一见主将被射死,便抽出殳(古代用于撞、击的木柄兵器,又称杸、祋。殳长可达一丈二尺,柄为竹木质,呈八棱形,柄端安有青铜质殳头)下车便冲过来,公子朝一箭将其腿射断。乘大家没注意,张丐挣扎着爬过来用殳敲断了公子朝的车轴挡板,于是公子朝又一箭将张丐射死。 此时,华、吴联军败局已定,见事如此,幹犨便下车请求公子朝也给他一箭。 公子朝和其他诸侯们一样,一直十分尊敬幹犨,便转头向宋元公说情免其死罪并在今后跟随自己。而幹犨却严肃地说:“我如果不和自己的战友一起战死,那便是犯了军中的大法。一个犯法之人跟从您,那能有什么用?您就快点射死我吧!” 于是,公子朝先是敬重地对着幹犨深施一礼,然后含着泪一箭将他射死,遂了幹犨的心愿。 华氏家族此战大败,宋、齐联军再次包围了华氏盘据的南里。华貙赶紧派华登到楚国去请求出兵援助。当时,华貙亲自带领区区十五辆战车、七十名步兵护送华登突围而出,然后又杀回南里固守待援。这华貙能够在诸侯联军的重围中进出自如,当是骁勇异常之人。 华登抵达楚国之后,向楚平王熊弃疾(芈居,公元前533~前516年在位)求援,楚平王遂派司马薳越率军去迎接华氏家族。楚国太宰犯得知后赶紧前来劝谏说:“诸侯唯宋事其君,今又争国,释君而臣是助,无乃不可乎?”(诸侯之中,原来唯有宋国的臣下还侍奉着国君,现在却争夺国政。您丢开国君而帮助臣下,恐怕不妥吧!)而楚平王一直想要干涉中原诸夏之事,因此不以为然地回答说:“尔告我也后,既许之矣。”(您说得太晚了,我已经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一直到了周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20年)农历2月,华氏家族仍在诸侯联军的围困之下,于是楚平王再次遣使者向宋元公施加压力,迫其赦免华氏家族。诸侯联军害怕楚国出兵干预,遂释解南里之围,但将华氏一族皆驱逐出境,令流亡至楚,其中也有迁于华氏的姻亲吴国者。宋国内乱就此暂时平息。 在幹犨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幹氏,世代相传至今,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hán(ㄏㄢˊ),今音读作gān(ㄍㄢ)亦可。 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实施之后,“幹”字简化为“干”,该支幹氏一族随后也将姓氏用字误简为干氏。 本书按: 按史传,比幹是在商帝辛“夏历丙子之七祀即四月初四日”出生,至“夏历戊寅年祀冬十月二十六日”被纣王残杀。而断代工程所推算的公元前1047年、百科大词典推算的公元前1049年,皆非甲子纪年的“戊寅”,断代工程的推算年份之甲子纪年是“乙未”,而百科大词典的推算年份之甲子纪年是“壬辰”,只有本书推算的年份之甲子纪年是“戊寅”,因此,本书坚持使用自己推算的年份来作为本书所述内容的年代依据。 如此,可以推算出比幹的生卒,既公元前1185~1123年,终年六十三岁 至于有的文献说比幹是在公元前1029年被商帝辛所杀,就更为荒谬了。因为公元前1029年的甲子纪年不但非“戊寅”,而且其时已经是周昭王姬瑕执政时期了(公元前1052~前1023年在位),即便按断代工程的推算,那也是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公元前1042~前1021年在位)了。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时期的古邗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古邗国,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姬邗叔所建,其西周时期的地理位置在商王朝故鄂国之境覃怀(今河南沁阳),即汉朝时期的“野王之地”。东周王朝建立之后,邗国向东南迁至江都地区,以为周王室控制江淮之地,属于历史上所称的“武之穆也”。 春秋时期的邗国,位置已经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濒临长江北岸的古邗城,国君称邗叔。根据史籍《左传•索隐》中按载:“<左氏传>云:邗、晋、应、韩,武之穆”,说明是周武王之子邗叔一系所建。邗国后来被紧临的郑国所灭,变成了郑国的一个邑地,灭国时间当在周桓王姬林九年(郑庄公姬寤生三十四年,公元前711年)以前。随着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一系列吞并战争,郑国势力迅速衰败,邗邑被剥离郑国,在春秋末期最后成为江南霸主吴国的战略要地。 “邗”字,最初见于史籍《左传》中的记载:“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 在典籍《辞海》中注释“邗”字时有两个义项:一是“古国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东北部,称作邗,春秋时期为吴国所灭,成为吴邑。”另一是“古城名,公元前486年吴国所筑,故址一说在今扬州市蜀冈上,一说在市东南濒江处。” 实际上,位于蜀冈上的原是当地原土著民族,即古淮夷一族,那时地广人稀,零星散居。后来加入了从北方迁来的幹人(寒族人),他们的居住地当相对集中,便沿用了原居地的名称命名。当时北方黄河流域的文化比当地土著先进,逐渐影响了当地土著,范围也就越来越大,势力也越来越强,就像姬泰伯、姬仲雍奔虞成为句虞国的首领那样,也就是幹国。淮夷人的南迁也当在西周早期,迟于姬泰伯、姬仲雍奔虞不到百年。而位于东南濒江处的的则是姬姓邗国。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邗,国也。今在临淮。一曰,邗本属吴。”许慎是著名的东汉学者,东汉时期临淮郡跨有今淮水中下游的南北部,包括今安徽东部、江苏境内长江以北至沭阳以南一大片地区,故治在今安徽盱眙西北八十里,泗洪县南。干国立国于临淮,加邑旁为邗,这是西周以后的地邑称谓通例,所以在《辞海》中说“邗也作干”,也就是说“邗就是干”。 江南的吴国国君本是周王室的近亲,又是因“让贤”才来到江南,因此吴国和周王室的关系很密切,周武王封其为侯的目的之一,便是加强周王室对夹在周、吴之间因安抚而封建的各个异族国家的监控。 从西周至春秋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吴国通过无数次的扩张性吞并战争,逐渐成长为一个大国,在吴国走向霸主地位的过程中,邗国这片地域至关重要,很显然,吴国只有占据了江淮,控制了江都,始可称得上是强国,江淮到江南的近海地域才真正出现了一个地域强权,也才能与处于赣、汉、湘流域的楚国抗衡。而且,吴国只有在地理上取得了以江南为腹地、控江制淮的战略格局,才能为西进北上取得地域优势和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邗国所在江都地区,在地理上被称为“吴头楚尾”,乃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吴国取邗,则进一步即可以制楚,而楚国取邗,便可控制整个江南。江都地区在后来的历史中上演出数次战争大戏,在中国的统一与分裂的决定性战役中反复见证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就是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吴楚之战,便是以后江都地区政治地理局势的一大剪影。 邗国被吞灭后,在邗叔的后裔子孙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邗氏,按惯例解释,就是失国后去“邑”为干,称干氏,世代相传至今,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hán(ㄏㄢˊ),今音读作gān(ㄍㄢ)亦可。 本书按: 在《春秋左氏传》中,记载有“隐公十一年,王取邬、刘、功蒍、邗之田于郑……哀公七年,曹伯背晋而奸宋。宋人伐之,晋人不救。筑五邑于其郊,曰黍丘、揖丘、大城、钟、邗……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的历史内容。 鲁隐公姬息姑十一年,即周桓王姬林元年(公元前711年);其时鲁国强大,与郑国之间不断有摩擦,鲁隐公出兵“取……邗之田于郑”,说明邗国之地在当时已经属于郑国,因此鲁隐公才能从郑国手中夺得“邗之田”,显然,此时邗国已不存在了,当为郑庄公所吞灭。至于邗国具体在何时被郑国所吞并,在公元前770年~前711年的东周初期历史上,史书皆没有记载。 鲁哀公姬将七~九年,即周敬王姬丐三十三~三十五年(公元前487~前485年);吴王夫差能够指令数十万军民“城邗沟,通江、淮”,显然,此时的故邗国之地已经被吴国吞并了,因此才有了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国,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宋口入淮,通粮道,也就是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在江、淮之间穿过邗国故地开凿的一条著名的古运河,后来隋朝杨广再修扩的“邗沟渠”,就是在这条古运河的基础上重新疏通而成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开凿”。如今,“邗沟渠”就是京杭大运河中的扬州段。 近年来,多有学者将妫姓幹国与姬姓邗国混淆,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国家地域接近,皆在江淮之间的苏北平原上,而且后来皆为吴国吞灭的缘故。在进行姓氏学研究时,应当注意将其予以甄别。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司幹,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司幹,是西周初期设置的一种王室内宫官位负责掌管舞乐器具,为典礼重臣,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 这在典籍《周礼•春官》中有记载:“司幹掌舞器。” 在司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幹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幹氏、司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幹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gān(ㄍㄢ)。 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实施之后,“幹”字简化为“干”,该支幹氏一族随后也将姓氏用字误简为干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兵器,出自春秋时期神兵干将,属于以器物名称为氏。 干将,是古代战国时期的神兵利器。 “干将”,是越国名师欧冶子的别名,那实际上是他所铸的一对宝剑中雄剑的名称,另一柄雌剑称莫邪。干将、莫邪后被人神话为一对夫妻,吴国庐时人,以铸剑著称,一起为吴王阖闾铸剑。 在史籍《吴越春秋》中记载:“干将者,吴人也。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莫邪断发翦爪投于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 古代,历来有以神兵名称为姓氏者,因有以干将为姓氏者,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干氏,其干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gān(ㄍㄢ)。 要注意的是:干将者,就是“干将”,不可写作“幹将”。 第六个渊源:源于赢姓,出自春秋时期道家鼻祖李聃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段幹氏,是春秋时期道家鼻祖老子李聃之子李宗之后,其后代以李宗的封地名称为氏。 据史籍《路史》的记载:“殷干氏初邑段,以邑干,因邑为氏。”《史记》中记载,春秋时道家鼻祖老子之子叫李宗,曾任魏国大将军,先后被封地“段木”、“幹”两邑,其子孙遂以“段干”作为姓氏,称段幹氏。 从《路史》和《史记》中的记载上看,老子的儿子李宗先封于魏国的段木邑(今陕西甘泉魏国故长城),后再封于幹邑(都城安邑国郊,今山西夏县禹王城),后来“以邑为氏”,合其封邑名而称段幹氏。段幹氏得姓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春秋时期的魏国都城在周昱王(周显王)姬扁八年(魏惠成王魏罃十年,公元前361年)以前一直在安邑,以后则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段幹氏的发源地在山西,后来逐渐向东播迁。 在段幹氏族人中,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幹氏、段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其幹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gān(ㄍㄢ)。 嬴姓幹氏、段幹氏、段氏族人同宗同源,皆尊奉李宗为得姓始祖。 本书按: 要注意的是:李宗传衍之段幹氏与战国时期的魏国另一名人段干木并无关联,近有一些文章指认段干木为李宗之子,是错误的。 段干木源出姬姓,是郑国君主郑庄公姬寤生的弟弟共叔段的第七世孙,就是段氏,曾迁居关外,后居晋国为马商首领,为一代智者,计谋百出。在魏国君主魏文侯魏斯(公元前446~前396年在位)“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的一再尊请下成为魏国客卿,魏文侯拜其为老师。这在《淮南子》中记载:“段干木,晋之大驵,而为文侯师。” 其世系为:共叔段(姬段)→公孙滑→公孙定叔(郑历公时卿士)→段规(韩康子聘为丞相)→段丰→段涓→段干木(魏国客卿、文侯之师)→段复环(魏国丞相)→段薜……→段颖(东汉武威太守、司隶校尉)……→段韶(北齐广平郡公别加乐陵郡公)……→段俭魏(蒙氏南诏国清平官,即丞相)……→段思平(大理国缔造者)。 第七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两周时期邑名幹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幹,本义是指成批御敌的武器和工具,后延伸指国都城郊区,亦称幹城,俗称“国郊”,主要是由武将及其所统常备军队驻扎和生活的地方。 在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凡握有兵权的武将皆不得居于王城之内,而是居于“幹城”内,兼有防护守卫国都的重要作用,受持符使者召唤方可入城。这在典籍《诗•周南》中有明确记载:“赳赳武夫,公侯幹城。幹城者,言以武夫自固,为扞蔽如盾,为防守如诚然。” 例如上述第六个渊源中的老子李聃之子李宗受封于“幹”,实际上就是国君允许其领兵驻扎在国都郊区,体现了国君对该武将的信任和喜爱。 在居住于国郊的军民后裔子孙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幹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幹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gān(ㄍㄢ)。 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实施之后,“幹”字简化为“干”,该支幹氏一族随后也将姓氏用字误简为干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地名长干,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长干,是古代民间称呼的一种地名。 在典籍《左思•吴都赋》中记载:“长干延属。建业南五里有山冈,其闲平地,吏民杂居。东长干中有大长干,小长干,皆相连。地有长短,故号大小长干。韩诗曰考盘在干。地下而黄曰干。” 建业,就是今江苏省南京市,当地人称狭长的地块类型为“长干”,其在地理学上实际为一种河谷平原地貌。居住于长干的“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长干氏,以居邑名称为姓氏,是中国历史上姓氏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干氏,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gān(ㄍㄢ)。 第九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有叱幹氏(薛幹氏)、纥幹氏、厘若幹氏、幹已氏、阿伏幹氏、可地幹氏等部落。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九~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这些氏族部落皆有改为汉姓干氏者,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洛阳幹氏,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gān(ㄍㄢ)。 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实施之后,“幹”字简化为“干”,该支幹氏一族随后也将姓氏用字误简为干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时期蒙古将军、巴邻部首领幹八秃帖木儿,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巴邻•幹八秃帖木儿,蒙古巴邻部人,出生于宝坻(今天津宝坻)。 巴邻•幹八秃帖木儿的先祖,就是成吉思汗宗孛儿只斤•铁木真属下的八邻部左千户巴邻•述律哥图,高祖为断事官巴邻•阿剌,曾祖为跟随跟随宗王孛儿只斤•旭烈兀夺取西域的断事官巴邻•晓古台,祖父为著名的元朝同知枢密院、淮王巴邻•伯颜也不幹,父亲为蒙古将领巴邻•也不幹八秃儿,后升迁顺天府将军。 巴邻•也不幹八秃儿曾在元英宗孛儿只斤•宗硕德八剌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农历5月因戍边有功,受到元英宗的嘉奖,赐以金、钞。巴邻•幹八秃帖木儿袭其父职,为顺天府将军,其将军府位于今北京市通州区。 巴邻•幹八秃帖木儿承袭父织,在元末明初归降于大明王朝,明太祖朱元璋授封其为永宁卫指挥使,镇守水澳寨,率军驻守于今福建泉州、晋江、惠安、石狮一带地区,职责辖至今毗舍耶海岸线(今菲律宾群岛),防御其人以及倭寇侵扰晋江沿海。 巴邻•幹八秃帖木儿是伊斯兰教教徒,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称幹氏,大多留居在福建泉州一带,其裔孙叫幹公辅,曾出任福建泉州指挥使,在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参与了重修著名的泉州伊斯兰教艾苏哈卜寺院(清净寺)的工作,一直保留至今的《重立清净寺碑》上,就镌刻有幹公辅的名字。 源出巴邻•幹八秃帖木儿的幹氏一族,今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美国等地,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gān(ㄍㄢ)。 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实施之后,“幹”字简化为“干”,在大陆的该支幹氏一族随后也将姓氏用字误简为干氏,而在香港、台湾、海外的幹氏一族仍旧写作幹氏。 本书按: 要注意的是:源出巴邻•幹八秃帖木儿的幹氏一族,皆信奉伊斯兰教,但不是回族,仍为蒙古族,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明、清之际以及后来的民国初期自为汉族。但在近年来,这部分人已经纷纷要求民政部门恢复其蒙古族的民族属性。 得姓始祖:幹辛邦、幹犨、邗叔、李宗、巴邻•幹八秃帖木儿。
|

··· 我借此火度过一生的漫漫长夜 ···
|
|
 姓名:干生洪 卓越贡献  户籍地址:贵州省铜仁地区思南县 积分:1152 最近:19-04-01 身份:本版版主
|
|
 姓名:干生洪 卓越贡献  户籍地址:贵州省铜仁地区思南县 积分:1152 最近:19-04-01 身份:本版版主
|
|
 姓名:干生洪 卓越贡献  户籍地址:贵州省铜仁地区思南县 积分:1152 最近:19-04-01 身份:本版版主
|
发表:2010-10-11 17:03:52  Re:
|
第4楼 |
资料转自《中华民族姓氏渊源略考》第0173节。
|

··· 我借此火度过一生的漫漫长夜 ···
|
|
 姓名:干海波 卓越贡献  户籍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 积分:7091 最近:23-09-09
|
|
 姓名:干生洪 卓越贡献  户籍地址:贵州省铜仁地区思南县 积分:1152 最近:19-04-01 身份:本版版主
|
发表:2010-10-12 12:44:20  Re:
|
第6楼 |
呵呵,前段时间忙于上学和考试,较忙一些。
|

··· 我借此火度过一生的漫漫长夜 ···
|
|
 姓名:干建农 总版主  户籍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 积分:22946 最近:18-08-04 网站身份:副管理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