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g ]
[ reg ]
 
  首页 >> 崛起论坛 >> 历史追忆 >> 查看帖子
   本版版主:干生洪   
   中华民族姓氏渊源略考——干姓(目前干姓最详细、最权威资料)  
    
    姓名:干生洪 卓越贡献
    
    户籍地址:
贵州省铜仁地区思南县
    积分:1152
    最近:19-04-01
    身份:本版版主
  发表:2010-10-11 16:57:26 人气:2418 回复:7 查看用户信息 回复该贴 给干生洪发站内短信 楼主

  
               中华民族姓氏渊源略考——干姓


                  (目前干姓最详细、最权威资料)



一.姓氏用字:
干[幹、邗,读音作hán(ㄏㄢˊ),亦可读作gān(ㄍㄢ),应写作“幹”,但绝不可写作“乾”]

二.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夏王朝时期古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幹国,是夏王朝时期即有的古诸侯国。
  关于幹国,在殷商卜辞中就有商末纣王田猎游幸的记载,其所到之地即有“幹”。在史籍《路史•国名》中记载:“幹,桀臣幹辛邦也。”
  “幹”,在夏王朝时期是夏桀属下臣子幹辛邦的封地,其时地望在今河南省淮阳市一带地区。
  在史籍《大清一统志&#8226;大名府》中记载:“幹城,在开州北,<诗&#8226;邶风>:‘出宿于幹,饮饯于言。’<后汉书&#8226;郡国志>:‘卫国县有竿城。’盖即幹城之讹也。今州北有幹城村。”开州在今河南濮阳,在商王朝故都安阳的东南。
  在史籍《大清一统志》中引用了典籍《诗&#8226;邶风&#8226;泉水》的记载:“出宿于幹”,是说卫国的女子嫁到邶国后“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后来终于被允许回家探亲了,路上经过了“幹”这个地方,“幹”地有座“幹言山”于是“饮饯于言”。
  《邶风》是古邶国人写的诗,邶国在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的东南部。这在文献《古今地名大辞典》中有记载:“幹言山在河北尧山县西北四里。”在史籍《太平寰宇记》中说《邶风》中卫女“出宿于幹,饮饯于言”,就是说的此山。当时的卫国占有河南省北部及河北省南部,建都在朝歌(今河南淇县),邶国在其北面,所以卫女回邶经过幹,与幹城、幹言山所在的位置相符。
  在典籍《韩非子&#8226;难二》中有一段话说:“蹇叔处幹而幹亡,处秦而秦霸,非蹇叔愚于幹而智于秦也,此有君与无君也。”蹇叔是一位很有本领的贤臣,但是幹国的君主却不用他,于是蹇叔只得西行入秦,全力辅佐秦穆公嬴任好。结果是幹国亡了,而秦国则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在史籍《史记&#8226;秦本记》中记载,蹇叔本是一位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乐于农耕的隐士,住在宋国铚邑(今安徽濉溪临涣镇)一个叫鸣鹿村的小庄子里。楚国人百里奚游历到宋国的时候,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之中,流落在铚邑乞食,遇见了蹇叔。蹇叔将百里奚收留在自己家中,百里奚谈到欲求仕于齐、周、虞等国,蹇叔劝他不要去,后果然免受祸难。秦穆公打听到百里奚是个贤人,便聘他为官,百里奚又建议秦穆公聘蹇叔为官,从此秦国由弱变强。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秦穆公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蹇叔住在铚邑,在史籍《汉书&#8226;地理志》中记载,沛郡有铚县,就是在今安徽省宿县南部。铚县的北面就是徐州的寒山,东去不远就是泗洪。这一块地方原本是古幹国的地方,铚邑和寒山在春秋初期被宋国所吞并。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何光岳根据西周铭文考证,“寒”与“幹”通;夏桀以前实际上没有“幹国“,只有寒国,夏桀以后只有幹国,而没有寒国,所以寒、幹之间有着承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幹”最初的名称叫作“寒”。
  “寒”这个部落出现很早,寒部落族人为任姓,是黄帝的后裔。他们的始祖寒哀曾为黄帝驾马车,就是史籍《世本》中记载的“寒哀作御”。在史籍《路史》也记载:黄帝的儿子青阳娶了寒哀的女儿,生少皋。寒浞是寒哀裔孙、寒部落后来的首领。
  在史籍《后汉书&#8226;郡国志》中记载:“寒亭,古寒国,浞封于此。”寒亭在今山东潍坊,也就是寒部落的所在地。夏王朝时期,寒浞在此建国,史称古寒国。西汉王莽后来改“国”为“亭”,始称寒亭,寒亭因此而得名。寒浞杀后羿,后又被少康所灭。寒国被夏少康灭后,族人被打散了,向外迁徙。今江苏徐州的寒山之名,也就是因为当年有一支寒族人迁来而得名,后有一分支迁到今河南濮阳地区继续生息繁衍。到了夏桀执政的时期,寒族人幹辛邦仕于夏桀,得到了封地。
  铚邑和寒山在后来被被宋国所并,于是有一部分人再度迁徙,一部分人留在故地,所以后来史书上出现的幹氏名人也多是该地区的人物。史籍《姓苑》在记载春秋时,陈国大夫“幹徵师采食于幹邑,因氏焉”,幹徵师自然是幹人,采食之地也就是封地,幹邑的地望也应当在陈国附近,即今河南淮阳一带。后来撰写《搜神记》的幹宝,就是新蔡人,而新蔡古为陈国之地,晋朝时期新蔡的地望在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以及安徽临泉等一带地区。
  西周灭殷商,包括幹辛邦的幹国在内的若干诸侯方国,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部落被打散了,一部分留在原地,成为新统治者的臣民,还有更多的一部分则向外迁徙,寻找新的生活地区。被打散的幹民一部分南迁,来到淮水流域定居,并和当地的土著融合在一起,逐渐向南方的长江流域继续迁播,逐渐形成了新的聚居地,仍称幹国,故址在今江苏省的扬州市一带地区。
  按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幹国为吴国所灭,以后吴国也就有了“幹国”的别称。吴国,古称“句虞”,简称“虞国”。“虞”是“吳”的古体字,后被简化为“吴”字。
  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姬泰伯、次子姬仲雍奔虞(今江苏苏州一带)建国,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泰伯奔虞”,按史书的记载和民间传说都是为了让贤于三弟姬季历(商西伯,追封周王季,公元前?~前1230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前1153年在位),这说明大约在三千二百余年以前,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族人就已经抵达江南地区生息繁衍了。
  从地貌学上观察,由于长江数千年的持续切割与分化,江南与江北似乎互不相干、各成境壤,但从地质学上说,江北和江南其实仍是没有任何界断的一体。长江,古称大江,其以南的古句虞国之地即有人类生活,除了史书上的记载,在苏州地区的三山岛遗址和草鞋山遗址上的考古成果证实了大约在一万年前的酒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到了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的先民和扬州地区蜀冈上龙虬庄遗址的居民一样,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此后延续不断。
  以姬泰伯、姬仲雍为首的一群移民来到了苏州地区之后,和当地的土著即史家所称的百越民族融合在一起,之后入境随俗,按照当地居民的习惯“断发文身”,剪短了头发,并在身体刺上图纹。也许由于他们当时拥有较之当地土著更为先进的黄河流域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因此在当地土著居民的拥戴下,姬泰伯做了当地人民的君长,建国号为“句虞”,由此开创了虞国的历史,泰伯也就成为虞国的始祖。
  姬泰伯逝世后,其弟姬仲雍继位。从姬仲雍三传而至姬周章。此时周武王姬发已经推翻了商王朝,得天下建立了西周王朝,于是追尊曾祖父古公亶父为周太王。在得知以前让贤而到江南的姬泰伯、姬仲雍之后人姬周章在当时已经是虞国的君主了,便加封他为西周的诸侯。
  从姬周章一直传至姬寿梦继位为虞国君主时,虞国已经历传了十四代君主,国祚近五百年。在这五百年中,虞国不断发展壮大,到了春秋中期,虞国已经普遍被称作“吳国”,其国力已经不容忽视了,开始被正式载入史册。
  实际上,在春秋早期至中期,先后发生的齐国称霸中原、楚国北上扩张的同时,吳国也在一直在并吞着周围的一些小诸侯国。吳国具体对周围诸国进行并吞的历史,在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不过,在典籍《管子》中记载了管子与其婢女的一段对话,当时,那小小的婢女劝说赫赫有名的齐国宰相管仲不要小看少年人、也不要轻视社会地位卑贱者时说:“昔者吳、幹战,未龀不得入军门。国子摘其齿,遂入,为幹国多!”这段对话中所指“昔者”,那显然是比当时还要早许多年的历史事件。
  从典籍《韩非子&#8226;难二》中所记载的“蹇叔处幹而幹亡,处秦而秦霸”来看,蹇叔在幹国灭亡后,于秦穆公嬴任好执政的第五年“应聘而秦”,那年就是周惠王姬阆二十二年(秦穆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显然,吳国灭幹国当然在此之前,与典籍《管子》中的记载是一致的。
  文献记载“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并开始“与中国时通朝会,而国斯霸焉。”吳王姬寿梦执政的时间是在公元前585~前560年,即春秋中期偏晚,说明吳国通过向外扩张和逐步走上强大,应是从西周晚期开始的。而姬寿梦又在先辈的基础上“称王”后,继续进一步向外扩张,其结果是吳国逐步吞并了周围各国,包括幹国,最终直接与楚国接壤。
  没有了那些小诸侯国们的间隔与缓冲,于是便出现了吳、楚两国争雄江南的局面。这两国的争雄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间,经历了好几代君主,在吳王姬光于周敬王姬丐(姬匄)六年(吴王阖闾元年,楚昭王熊壬二年,公元前514年)登上王位以后,原楚国贵族伍贠(字子胥)与齐国军事家孙武一起,辅佐吳王打败了楚国,伍贠不仅为自己报了家仇,也帮助吴国成为了第四位春秋霸主。在幹国故地上出现的著名扬州城,就诞生在春秋诸侯争霸期间吳国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中。
  在史籍《淮南子&#8226;道应训》中记载:“荆有佽飞,得宝剑于幹遂。幹国,在今临淮,出宝剑。”对于姬周王朝来说,幹国在诸多夷族国家中曾经势力十分强大,决非一邑的小方国,而是据有临淮地区大片土地的大国。只不过是幹国和周王室的关系一直不怎么密切,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立性,而且在当其对周王室的统治不满意时还能起来反抗,于是就有了西周时期周王室对淮夷作战之事。
  因幹国所在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既出于周王室的需要,更出于日益强大的吳国急欲扩张势力、称霸诸侯的政治需要,于是吴国就起兵并吞了它。
  国学大师郭沫若曾分析说,经过一场激战,吳国吞灭了江北幹国,使自己的疆域北达江淮之间,时间约在西周晚期或春秋之初。根据当时的惯例,吳国既然吞灭了幹国,因此亦有时称“幹国”、或“吴幹国”。后因吴王将都城又迁于幹地,故而在出土的青铜器皿中的金文上,才有了吳王自称为“吴幹王”的记载。
  至于幹国的旧都是否在今蜀冈邗城故址处,目前尚未见到任何文字记载,也未见幹国故都地下有什么文物被发现的报道,不过从临淮地区的大片土地和其战略位置来看,吳王在其地筑城建都的条件当是最佳处之一。从周敬王十五年(吳王阖闾十年,楚昭王十一年,公元前505年)占领郢都到战国初期周元王姬仁三年(越王句践二十三年,吴王夫差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吳王姬夫差兵败自杀,是吳、越两国相互残杀的三十二年。在此期间,吴国的势力逐渐退出淮水流域,再也无暇顾及早先所夺得的两淮领地。
  要注意的是,在江西省的东北部的上饶市有个余幹县,县境内有幹越亭,因此有学者认为余幹才是古幹国的都城。本书则认为,“余幹”之称,按吳灭幹所发生的历史时间来分析,其地早为百越之地,后为楚国之地,以幹国的实力根本不可能在春秋中期以前就突越百越和楚国在其东南方的余幹地区立国,因此,“余幹”实际上是在吳国灭幹国之后,一部分幹国人再度南迁至赣水流域后,与当地土著融合为“幹越人”后所形成的地邑名称,其时间远晚于古幹国。
  “余”,是古越语的词首发声,本身并无任何意义,“余幹”就是“幹”,这个词本身只证明了“幹越”是幹人与越人融合后形成的。
  另外,在史籍《史记&#8226;苏秦传》中记载:“越王勾践……擒夫差于幹遂。”在史籍《史记&#8226;春申君传》中还记载:“吳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幹遂之败。”这其中所说的“幹遂”在《吕氏春秋》中记作“幹隧”,高诱对此有明确注释:“幹隧,吳邑。”“幹遂”就是“幹隧”,其地名的出现实际上是在吴王夫差构筑邗城(扬州故城,今江苏扬州邗江)以后的事了。
  古幹国在春秋末期被吳国所吞灭之后,其故国子民便以国名为姓氏,称幹氏,并将这个姓氏逐渐带往所分迁的各地,世代相传至今,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hán(ㄏㄢˊ),汉朝以后读音归于gān(ㄍㄢ)。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实施之后,“幹”字简化为“干”,该支幹氏一族随后也将姓氏用字误简为干氏。



··· 我借此火度过一生的漫漫长夜 ···
        
    
    姓名:干生洪 卓越贡献
    
    户籍地址:
贵州省铜仁地区思南县
    积分:1152
    最近:19-04-01
    身份:本版版主
发表:2010-10-11 16:58:43  查看用户信息 引用回复该贴 给干生洪发站内短信
   Re:
第1楼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幹犨,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商王朝末期,有一贤臣比幹,是商王文丁子托(公元前1198~前1188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112~前1102年在位)的次子,商帝辛子受辛(公元前1151~前1122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75~前1046年在位)的叔父。
  比幹幼年即十分聪慧,勤奋好学,二十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兄长商帝乙子羡(公元前1187~前1152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101~前1076年在位),又受托孤重辅,忠心辅佐辅佐商帝乙之子、侄儿商帝辛。
  比幹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他从政四十多年,官至少师(丞相),主张减轻赋税徭股,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商帝辛其人聪慧,又力大无穷,有雄霸之才,在执政初期致力于用兵东南,多次发动攻击东夷之战,将商王朝疆域扩展至东北地区。但商帝辛在执政后期居功自傲,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致使国库空虚,百姓生灵涂炭,怨声载道,他因此设虿盆、置炮烙,残酷迫害反抗或劝谏的臣民。为此,比幹竭力给予规劝,但商帝辛不听,日久了还怨愤叔父,遂起了杀心。商帝辛二十八年(公元1123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7年,百科大词典认为是公元前1049年)农历10月26日,比幹再次进谏时,被商帝辛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将之剖腹挖心以视,比幹惨死于朝堂。从此,商帝辛被称作“纣”,以示其暴戾无道。
  比幹惨死之后,商帝辛还不放过其族人,不但下令追杀其有孕在身的妻子,还迫害其他人,因此族人家仆人等纷纷外逃,改冠各种其他姓氏以避难,其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比氏、幹氏等。其子在出生后的第二年,周武王姬发率八百诸侯讨伐商帝辛,在牧野之战中击败了灭了殷商王朝,还赐封比幹之子为林氏,即林坚,成为后世林氏始祖。
  到了春秋时期,比幹家的族后代中有一人叫叫幹犨,是宋国大夫,他为人干练而稳重,不但受到国人的崇敬,也受到其他诸侯的尊敬。
  但幹犨在当时并未忠实于宋国公室,而是依附于权势熏天的贵族华氏家族集团。周景王姬贵二十三~二十五年(宋元公子佐九~十一年,卫灵公姬元十三~十五年,公元前522~前520年),宋国贵族中的华氏家族联合向氏家族发动了叛乱,将宋元公赶出了宋国,幹犨在这次叛乱中支持华氏家族。当时宋元公向卫国求援,卫国派公子朝出面,联合晋、曹、齐诸国前来辅佐宋元公平叛,与华氏家族之间爆发了著名的“赭丘之战”,又称“宋平华氏之战”。
  宋元公其人为政处事不公,还不大守信义,因与强族华氏、向氏交恶。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夏,华定、华亥、华登、向宁等人联合起来首先向公室发难,诱杀了群公子,并劫持了宋元公。后在华氏宗主大司马华费遂的调解下,双方互派人质,盟誓讲和。但到了当年冬季,宋元公就又在华费遂的默许下诛杀了人质,全面攻打华氏、向氏两大贵族势力。
  华定、华亥、向宁三人不敌,逃奔陈国,华登则逃奔吴国。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夏,留居国内的华氏族人发生了内讧,于是,给宋元公驾车的御士华多僚向宋元公诬告其兄少司马华貙将接应华亥等人返国乱宋。宋元公未加调查便信以为真,遂与华费遂策划驱逐华貙。农历5月,华貙在盛怒之下杀了华多僚,劫持其父华费遂,召回华亥、向宁等人,再次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叛乱。当时,华氏家族攻占了庐门(今河南商丘旧城郊之门),据守南里(今河南商丘旧城内里);宋元公则亲率宋军据守在郊外旧城桑林之门,双方一直相持不下。到了农历10月,华登请来了吴国军队援助华氏家族。而宋军与戍守宋地的齐军先发制人,将吴军击败于鸿口(今河南虞城),俘虏其两位主帅。华登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率吴军余部突然反攻,反而击败了因胜轻骄的宋、齐联军。宋元公当时吓得屁滚尿流,欲弃军而逃,结果被自己的厨师濮所劝止。之后,宋、齐联军重整旗鼓,采纳齐军大将乌枝鸣的建议,挑选了一些精锐士卒,各持短剑奋勇冲杀,大败华氏军于新里(今河南开封)。
  当年农历11月4日,晋国大夫荀虞、曹国大夫翰胡、齐国大夫苑何忌、卫国公子朝等各自率军前来援助宋元公。农历11月7日,诸侯联军与华、吴联军在赭丘(今河南西华)拉开阵式。
  华氏党羽郑翩希望摆成鹳形阵,而他的御车者则希望摆成鹅形阵,二人争执不休,华、吴联军因此乱不成列。当时卫国军队大将子禄为公子朝驾御战车,庄堇为车右武士。华氏家族则以大夫幹犨为华豹驾御战车,张丐为车右武士。
  华氏主将华豹忍耐不住,不再听郑翩的唠叨,率先出兵向诸侯联军叫阵。卫公子朝代表诸侯联军出来应战,两车相遇,双方礼毕,公子朝退回,华豹则大声喊着公子朝的名字挑战。公子朝大怒,调转战车,将要搭弓上箭,而华豹已经抢先拉开弓一箭射出,箭穿过公子朝和子禄中间。公子朝躲过这一箭后又要拉弓,华豹却已经又搭上箭拉开了弓。公子朝怒喝:“你不让我还手吗,真卑鄙!”——古代在战场上两将对射,须得你一我一地轮流射箭,因此公子朝大骂华豹卑鄙。于是,华豹只好面红耳赤地从弓弦上撤下箭,这时公子朝一箭射去,华豹躲避不及,当即被射死。诸侯联军乘势掩杀过去,华、吴联军大乱。
  华豹的卫士张丐一见主将被射死,便抽出殳(古代用于撞、击的木柄兵器,又称杸、祋。殳长可达一丈二尺,柄为竹木质,呈八棱形,柄端安有青铜质殳头)下车便冲过来,公子朝一箭将其腿射断。乘大家没注意,张丐挣扎着爬过来用殳敲断了公子朝的车轴挡板,于是公子朝又一箭将张丐射死。
  此时,华、吴联军败局已定,见事如此,幹犨便下车请求公子朝也给他一箭。
  公子朝和其他诸侯们一样,一直十分尊敬幹犨,便转头向宋元公说情免其死罪并在今后跟随自己。而幹犨却严肃地说:“我如果不和自己的战友一起战死,那便是犯了军中的大法。一个犯法之人跟从您,那能有什么用?您就快点射死我吧!”
  于是,公子朝先是敬重地对着幹犨深施一礼,然后含着泪一箭将他射死,遂了幹犨的心愿。
  华氏家族此战大败,宋、齐联军再次包围了华氏盘据的南里。华貙赶紧派华登到楚国去请求出兵援助。当时,华貙亲自带领区区十五辆战车、七十名步兵护送华登突围而出,然后又杀回南里固守待援。这华貙能够在诸侯联军的重围中进出自如,当是骁勇异常之人。
  华登抵达楚国之后,向楚平王熊弃疾(芈居,公元前533~前516年在位)求援,楚平王遂派司马薳越率军去迎接华氏家族。楚国太宰犯得知后赶紧前来劝谏说:“诸侯唯宋事其君,今又争国,释君而臣是助,无乃不可乎?”(诸侯之中,原来唯有宋国的臣下还侍奉着国君,现在却争夺国政。您丢开国君而帮助臣下,恐怕不妥吧!)而楚平王一直想要干涉中原诸夏之事,因此不以为然地回答说:“尔告我也后,既许之矣。”(您说得太晚了,我已经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一直到了周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20年)农历2月,华氏家族仍在诸侯联军的围困之下,于是楚平王再次遣使者向宋元公施加压力,迫其赦免华氏家族。诸侯联军害怕楚国出兵干预,遂释解南里之围,但将华氏一族皆驱逐出境,令流亡至楚,其中也有迁于华氏的姻亲吴国者。宋国内乱就此暂时平息。
  在幹犨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幹氏,世代相传至今,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hán(ㄏㄢˊ),今音读作gān(ㄍㄢ)亦可。
  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实施之后,“幹”字简化为“干”,该支幹氏一族随后也将姓氏用字误简为干氏。
  本书按:
  按史传,比幹是在商帝辛“夏历丙子之七祀即四月初四日”出生,至“夏历戊寅年祀冬十月二十六日”被纣王残杀。而断代工程所推算的公元前1047年、百科大词典推算的公元前1049年,皆非甲子纪年的“戊寅”,断代工程的推算年份之甲子纪年是“乙未”,而百科大词典的推算年份之甲子纪年是“壬辰”,只有本书推算的年份之甲子纪年是“戊寅”,因此,本书坚持使用自己推算的年份来作为本书所述内容的年代依据。
  如此,可以推算出比幹的生卒,既公元前1185~1123年,终年六十三岁
  至于有的文献说比幹是在公元前1029年被商帝辛所杀,就更为荒谬了。因为公元前1029年的甲子纪年不但非“戊寅”,而且其时已经是周昭王姬瑕执政时期了(公元前1052~前1023年在位),即便按断代工程的推算,那也是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公元前1042~前1021年在位)了。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时期的古邗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古邗国,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姬邗叔所建,其西周时期的地理位置在商王朝故鄂国之境覃怀(今河南沁阳),即汉朝时期的“野王之地”。东周王朝建立之后,邗国向东南迁至江都地区,以为周王室控制江淮之地,属于历史上所称的“武之穆也”。
  春秋时期的邗国,位置已经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濒临长江北岸的古邗城,国君称邗叔。根据史籍《左传•索隐》中按载:“<左氏传>云:邗、晋、应、韩,武之穆”,说明是周武王之子邗叔一系所建。邗国后来被紧临的郑国所灭,变成了郑国的一个邑地,灭国时间当在周桓王姬林九年(郑庄公姬寤生三十四年,公元前711年)以前。随着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一系列吞并战争,郑国势力迅速衰败,邗邑被剥离郑国,在春秋末期最后成为江南霸主吴国的战略要地。
  “邗”字,最初见于史籍《左传》中的记载:“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
  在典籍《辞海》中注释“邗”字时有两个义项:一是“古国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东北部,称作邗,春秋时期为吴国所灭,成为吴邑。”另一是“古城名,公元前486年吴国所筑,故址一说在今扬州市蜀冈上,一说在市东南濒江处。”
  实际上,位于蜀冈上的原是当地原土著民族,即古淮夷一族,那时地广人稀,零星散居。后来加入了从北方迁来的幹人(寒族人),他们的居住地当相对集中,便沿用了原居地的名称命名。当时北方黄河流域的文化比当地土著先进,逐渐影响了当地土著,范围也就越来越大,势力也越来越强,就像姬泰伯、姬仲雍奔虞成为句虞国的首领那样,也就是幹国。淮夷人的南迁也当在西周早期,迟于姬泰伯、姬仲雍奔虞不到百年。而位于东南濒江处的的则是姬姓邗国。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邗,国也。今在临淮。一曰,邗本属吴。”许慎是著名的东汉学者,东汉时期临淮郡跨有今淮水中下游的南北部,包括今安徽东部、江苏境内长江以北至沭阳以南一大片地区,故治在今安徽盱眙西北八十里,泗洪县南。干国立国于临淮,加邑旁为邗,这是西周以后的地邑称谓通例,所以在《辞海》中说“邗也作干”,也就是说“邗就是干”。
  江南的吴国国君本是周王室的近亲,又是因“让贤”才来到江南,因此吴国和周王室的关系很密切,周武王封其为侯的目的之一,便是加强周王室对夹在周、吴之间因安抚而封建的各个异族国家的监控。
  从西周至春秋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吴国通过无数次的扩张性吞并战争,逐渐成长为一个大国,在吴国走向霸主地位的过程中,邗国这片地域至关重要,很显然,吴国只有占据了江淮,控制了江都,始可称得上是强国,江淮到江南的近海地域才真正出现了一个地域强权,也才能与处于赣、汉、湘流域的楚国抗衡。而且,吴国只有在地理上取得了以江南为腹地、控江制淮的战略格局,才能为西进北上取得地域优势和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邗国所在江都地区,在地理上被称为“吴头楚尾”,乃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吴国取邗,则进一步即可以制楚,而楚国取邗,便可控制整个江南。江都地区在后来的历史中上演出数次战争大戏,在中国的统一与分裂的决定性战役中反复见证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就是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吴楚之战,便是以后江都地区政治地理局势的一大剪影。
  邗国被吞灭后,在邗叔的后裔子孙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邗氏,按惯例解释,就是失国后去“邑”为干,称干氏,世代相传至今,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hán(ㄏㄢˊ),今音读作gān(ㄍㄢ)亦可。
  本书按:
  在《春秋左氏传》中,记载有“隐公十一年,王取邬、刘、功蒍、邗之田于郑……哀公七年,曹伯背晋而奸宋。宋人伐之,晋人不救。筑五邑于其郊,曰黍丘、揖丘、大城、钟、邗……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的历史内容。
  鲁隐公姬息姑十一年,即周桓王姬林元年(公元前711年);其时鲁国强大,与郑国之间不断有摩擦,鲁隐公出兵“取……邗之田于郑”,说明邗国之地在当时已经属于郑国,因此鲁隐公才能从郑国手中夺得“邗之田”,显然,此时邗国已不存在了,当为郑庄公所吞灭。至于邗国具体在何时被郑国所吞并,在公元前770年~前711年的东周初期历史上,史书皆没有记载。
  鲁哀公姬将七~九年,即周敬王姬丐三十三~三十五年(公元前487~前485年);吴王夫差能够指令数十万军民“城邗沟,通江、淮”,显然,此时的故邗国之地已经被吴国吞并了,因此才有了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国,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宋口入淮,通粮道,也就是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在江、淮之间穿过邗国故地开凿的一条著名的古运河,后来隋朝杨广再修扩的“邗沟渠”,就是在这条古运河的基础上重新疏通而成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开凿”。如今,“邗沟渠”就是京杭大运河中的扬州段。
  近年来,多有学者将妫姓幹国与姬姓邗国混淆,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国家地域接近,皆在江淮之间的苏北平原上,而且后来皆为吴国吞灭的缘故。在进行姓氏学研究时,应当注意将其予以甄别。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司幹,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司幹,是西周初期设置的一种王室内宫官位负责掌管舞乐器具,为典礼重臣,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
  这在典籍《周礼•春官》中有记载:“司幹掌舞器。”
  在司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幹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幹氏、司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幹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gān(ㄍㄢ)。
  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实施之后,“幹”字简化为“干”,该支幹氏一族随后也将姓氏用字误简为干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兵器,出自春秋时期神兵干将,属于以器物名称为氏。
  干将,是古代战国时期的神兵利器。
  “干将”,是越国名师欧冶子的别名,那实际上是他所铸的一对宝剑中雄剑的名称,另一柄雌剑称莫邪。干将、莫邪后被人神话为一对夫妻,吴国庐时人,以铸剑著称,一起为吴王阖闾铸剑。
  在史籍《吴越春秋》中记载:“干将者,吴人也。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莫邪断发翦爪投于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
  古代,历来有以神兵名称为姓氏者,因有以干将为姓氏者,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干氏,其干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gān(ㄍㄢ)。
  要注意的是:干将者,就是“干将”,不可写作“幹将”。
 
  第六个渊源:源于赢姓,出自春秋时期道家鼻祖李聃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段幹氏,是春秋时期道家鼻祖老子李聃之子李宗之后,其后代以李宗的封地名称为氏。
  据史籍《路史》的记载:“殷干氏初邑段,以邑干,因邑为氏。”《史记》中记载,春秋时道家鼻祖老子之子叫李宗,曾任魏国大将军,先后被封地“段木”、“幹”两邑,其子孙遂以“段干”作为姓氏,称段幹氏。
  从《路史》和《史记》中的记载上看,老子的儿子李宗先封于魏国的段木邑(今陕西甘泉魏国故长城),后再封于幹邑(都城安邑国郊,今山西夏县禹王城),后来“以邑为氏”,合其封邑名而称段幹氏。段幹氏得姓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春秋时期的魏国都城在周昱王(周显王)姬扁八年(魏惠成王魏罃十年,公元前361年)以前一直在安邑,以后则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段幹氏的发源地在山西,后来逐渐向东播迁。
  在段幹氏族人中,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幹氏、段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其幹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gān(ㄍㄢ)。
  嬴姓幹氏、段幹氏、段氏族人同宗同源,皆尊奉李宗为得姓始祖。
  本书按:
  要注意的是:李宗传衍之段幹氏与战国时期的魏国另一名人段干木并无关联,近有一些文章指认段干木为李宗之子,是错误的。
  段干木源出姬姓,是郑国君主郑庄公姬寤生的弟弟共叔段的第七世孙,就是段氏,曾迁居关外,后居晋国为马商首领,为一代智者,计谋百出。在魏国君主魏文侯魏斯(公元前446~前396年在位)“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的一再尊请下成为魏国客卿,魏文侯拜其为老师。这在《淮南子》中记载:“段干木,晋之大驵,而为文侯师。”
  其世系为:共叔段(姬段)→公孙滑→公孙定叔(郑历公时卿士)→段规(韩康子聘为丞相)→段丰→段涓→段干木(魏国客卿、文侯之师)→段复环(魏国丞相)→段薜……→段颖(东汉武威太守、司隶校尉)……→段韶(北齐广平郡公别加乐陵郡公)……→段俭魏(蒙氏南诏国清平官,即丞相)……→段思平(大理国缔造者)。
 
  第七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两周时期邑名幹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幹,本义是指成批御敌的武器和工具,后延伸指国都城郊区,亦称幹城,俗称“国郊”,主要是由武将及其所统常备军队驻扎和生活的地方。
  在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凡握有兵权的武将皆不得居于王城之内,而是居于“幹城”内,兼有防护守卫国都的重要作用,受持符使者召唤方可入城。这在典籍《诗•周南》中有明确记载:“赳赳武夫,公侯幹城。幹城者,言以武夫自固,为扞蔽如盾,为防守如诚然。”
  例如上述第六个渊源中的老子李聃之子李宗受封于“幹”,实际上就是国君允许其领兵驻扎在国都郊区,体现了国君对该武将的信任和喜爱。
  在居住于国郊的军民后裔子孙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幹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幹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gān(ㄍㄢ)。
  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实施之后,“幹”字简化为“干”,该支幹氏一族随后也将姓氏用字误简为干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地名长干,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长干,是古代民间称呼的一种地名。
  在典籍《左思•吴都赋》中记载:“长干延属。建业南五里有山冈,其闲平地,吏民杂居。东长干中有大长干,小长干,皆相连。地有长短,故号大小长干。韩诗曰考盘在干。地下而黄曰干。”
  建业,就是今江苏省南京市,当地人称狭长的地块类型为“长干”,其在地理学上实际为一种河谷平原地貌。居住于长干的“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长干氏,以居邑名称为姓氏,是中国历史上姓氏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干氏,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gān(ㄍㄢ)。
 
  第九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有叱幹氏(薛幹氏)、纥幹氏、厘若幹氏、幹已氏、阿伏幹氏、可地幹氏等部落。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九~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这些氏族部落皆有改为汉姓干氏者,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洛阳幹氏,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gān(ㄍㄢ)。
  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实施之后,“幹”字简化为“干”,该支幹氏一族随后也将姓氏用字误简为干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时期蒙古将军、巴邻部首领幹八秃帖木儿,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巴邻•幹八秃帖木儿,蒙古巴邻部人,出生于宝坻(今天津宝坻)。
  巴邻•幹八秃帖木儿的先祖,就是成吉思汗宗孛儿只斤•铁木真属下的八邻部左千户巴邻•述律哥图,高祖为断事官巴邻•阿剌,曾祖为跟随跟随宗王孛儿只斤•旭烈兀夺取西域的断事官巴邻•晓古台,祖父为著名的元朝同知枢密院、淮王巴邻•伯颜也不幹,父亲为蒙古将领巴邻•也不幹八秃儿,后升迁顺天府将军。
  巴邻•也不幹八秃儿曾在元英宗孛儿只斤•宗硕德八剌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农历5月因戍边有功,受到元英宗的嘉奖,赐以金、钞。巴邻•幹八秃帖木儿袭其父职,为顺天府将军,其将军府位于今北京市通州区。
  巴邻•幹八秃帖木儿承袭父织,在元末明初归降于大明王朝,明太祖朱元璋授封其为永宁卫指挥使,镇守水澳寨,率军驻守于今福建泉州、晋江、惠安、石狮一带地区,职责辖至今毗舍耶海岸线(今菲律宾群岛),防御其人以及倭寇侵扰晋江沿海。
  巴邻•幹八秃帖木儿是伊斯兰教教徒,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称幹氏,大多留居在福建泉州一带,其裔孙叫幹公辅,曾出任福建泉州指挥使,在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参与了重修著名的泉州伊斯兰教艾苏哈卜寺院(清净寺)的工作,一直保留至今的《重立清净寺碑》上,就镌刻有幹公辅的名字。
  源出巴邻•幹八秃帖木儿的幹氏一族,今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美国等地,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gān(ㄍㄢ)。
  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实施之后,“幹”字简化为“干”,在大陆的该支幹氏一族随后也将姓氏用字误简为干氏,而在香港、台湾、海外的幹氏一族仍旧写作幹氏。
  本书按:
  要注意的是:源出巴邻•幹八秃帖木儿的幹氏一族,皆信奉伊斯兰教,但不是回族,仍为蒙古族,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明、清之际以及后来的民国初期自为汉族。但在近年来,这部分人已经纷纷要求民政部门恢复其蒙古族的民族属性。
 
  得姓始祖:幹辛邦、幹犨、邗叔、李宗、巴邻•幹八秃帖木儿。



··· 我借此火度过一生的漫漫长夜 ···
        
    
    姓名:干生洪 卓越贡献
    
    户籍地址:
贵州省铜仁地区思南县
    积分:1152
    最近:19-04-01
    身份:本版版主
发表:2010-10-11 17:00:48  查看用户信息 引用回复该贴 给干生洪发站内短信
   Re:
第2楼

  
三.各支始祖:
  干 将:传说中春秋末年吴国庐时人,冶金工匠,擅于铸剑。吴王阖闾曾命他铸造宝剑。历经三年的千锤百炼,铸成雄雌各一,余铁铸为次等之弯剑。雄剑为干将,雌剑为莫邪,合称为“吴干之剑”,弯剑则称“吴钩”。后二剑化龙凤飞去,不知所终,吴钩则成为吴王下令收集国内之金仿其制造的吴国主要兵器——曲形吴国刀的模版样品,越灭吴后亦不知所终。
  干 宝:字令升。晋朝新蔡人,著名史学家。其卓学博览,好阴阳五行术数。晋元帝时被朝庭召为著作郎,编修国史。他撰著的《晋记》,直而能婉,评为良史。他编著的《搜神记》被后世评为“鬼之董狐”。此外,他还著有《春秋左氏义外传》和《注周易周官》等数十篇经典文章。
  干名一:元末明初,伪汉乱华,始迁祖段一,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兄弟三人由江西迁湘。段名一落业岳阳干家山,干名二迁常德,干名三迁四川。1994年七修族谱。
  资料有待补充。

四.迁徙分布:
  干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二百七十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三百二十七位,人口约二十七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6%左右,多以荥阳、颖川、扶风为郡望。
  今辽宁省的大连市,江苏省的南京市六合市、常州市、连云港市、苏州市、淮安市淮阴区,黑龙江省的大庆市,浙江省的杭州市、温州市乐清市、青田市、舟山市、平湖市、安吉市、宁波市宁海市、余姚市、上虞市、温岭市、鄞县、绍兴市、天台市,湖北省的武汉市江夏区、武穴市、黄梅市、汨罗市、广水县、麻城县,四川省的成都市双流县、温江市、郫县、资阳市、眉山市仁寿县、彭山县、夹江县、新津县,广东省的广州市、中山市、深圳市,山东省的东营市胜利油田专区,安徽省的合肥市肥东县、天长县、巢湖市,湖南省的湘潭市,河南省的睢县,陕西省的延安市、韩城县、宝鸡市,贵州省的贵阳市、思南市,河北省的石家庄市,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市,北京市,上海市青浦区、金山区,重庆市的万州区、奉节县,台湾省的桃园县、智利共和国等地,均有干氏族人分布。
 
  
五.郡望堂号:
  1.郡望:
  荥阳郡:河南省郑州市以北的武陟、荥阳一带古称“邲”,在春秋战国时期为郑国属地。秦朝时期始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一带。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齐王曹芳以河南郡过大,故而分河南郡设置了荥阳郡,将治所设在荥阳县,其时辖地有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颍川郡:夏王朝建立后,许地是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区域,夏启建都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今河南禹州三峰山东麓)。殷商时期许地分布的诸侯国和部落有历(今河南禹州)有熊氏(今河南长葛)昆吾(今河南许昌)康(今河南禹州)。春秋、战国时期许地先后为郑、楚所据。分属韩、魏、楚。战国末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登封市、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西汉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析许县,置颍阴县(今河南许昌魏都区)。许县、颍阴县、阳翟县、长社县(今河南长葛老城)、鄢陵县(今河南鄢陵彭店乡古城村)、襄城县均属颍川郡。三国时期,曹魏称颍川郡,属豫州,许昌县、颍阴县、鄢陵县、长社县等皆属颍川郡。许昌为曹魏五都之一,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置许昌郡(今河南许昌张潘故城)。南朝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423年)许昌郡城被北魏大将周几夷为平地,其地为北魏所据。北魏置颍川郡,治长社(今河南长葛老城)。西魏置许昌郡(今河南长葛老城)。东魏天平元年(甲寅,公元534年)改为颍州。东魏武定七年(己巳,公元549年)改颍州为郑州,治移颍阴(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领阳翟、颍川、许昌三郡。北齐将颍阴县并入长社,以长社为颍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辛丑,公元581年)改郑州为许州,治长社(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隋晁时期改许州为颍川郡,辖十四县,颍川(今河南禹州)、长葛、许昌、隐强(今河南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诸县属之。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颍川郡为许州,鄢陵、长葛、阳翟、许昌诸县属许州。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许州改称颍川郡,属河南道。长社(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长葛、阳翟、许昌、鄢陵诸县属颍川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称许州。北宋初,许州,隶京西路。宋元丰三年(庚申,公元1080年)升许州为颍昌府,隶京西北路。宋大观四年(庚寅,公元1110年)称许州,隶京西北路。到了元朝时期,许昌仍为州,长社、长葛、襄城县属之。鄢陵属开封府。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废长社县,并入许州,领4县,长葛、襄城属之。许州、钧州均隶开封府。明万历三年(乙亥,公元1575年)钧州改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将禹州改为均平府。清朝初期,许州、禹州属河南省。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许州升为直隶州,长葛属之。鄢陵属开封府。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许州升为许州府,临颍、郾城、襄城、长葛、密县(今河南新密)、新郑属之。许州府、开封府均隶河南省。中华民国成立后,许州改为许昌县,改禹州为禹县,与长葛县均属河南省豫东道。鄢陵县直属河南省。民国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废道为区,许昌为河南省第二行政区,治许昌(今河南许昌魏都区)。长葛、禹县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治所郑县(今河南郑州)鄢陵则直属河南省。
  扶风郡:周朝时期即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咸阳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了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改其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乾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的广大地区。五代时期的后汉政权将其辖地限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时期则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则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2.堂号:
  荥阳堂:以望立堂,亦称邲邑堂、朱仙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亦称兴平堂、咸阳堂、隗里堂、池阳堂、好畴堂。
  颍川堂:以望立堂,亦称颖川堂、阳翟堂、许昌堂、豫东堂。注:不可写作“颖川堂”。
  良史堂:晋朝时期的干宝博览强记,官至散骑长侍,著有《晋纪》,求实存真,人称其为良史。后裔族人因以为“良史堂”。
  敬承堂:资料有待补充。
六.家谱文献:
  浙江干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余姚市梨洲文献馆。
  浙江鄞县黄墩干氏宗谱十五卷,(民国)干丕桀纂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敬承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余姚市梨洲文献馆。
  浙江余姚道塘干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民国)干锦书等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干玉良。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余姚市梨洲文献馆。
  浙江乐清干氏宗谱两卷,首一卷,(现代)干远祥等修,1982年据油印本复印件。注:先祖为干昭、干尧章,始迁祖为干仲叔。原稿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余姚市梨洲文献馆。
  江苏盐城干氏宗谱,(现代)干氏族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86年)最后一次续修本的基础上合修,2001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原稿现被收藏在江苏省盐城市干氏宗祠。
 
  
七.字辈排行:
  浙江乐清干氏字辈:“福金祥方……”
  浙江余姚干氏字辈:“麟庆楚绥……”
  浙江干氏一支字辈:“荣耀晋朝国文瑞廷世纪美嘉德厚惟钦鸿范永式高隐扬名忠良显达孝友贤声继承善述否绍克承于厉斯年启裕有成”。
  湖北武汉干氏字辈:“仪克昌宏……”
  湖北武穴干氏字辈:“添义真伯得友胜景玉廷学世自之启上升贵以克昌宏贤才秀弼”。
  江苏连云港干氏字辈:“玉永同志名”。
  湖南岳阳干氏字辈:“名添廷斗万子允能文景尚兴士大加兆昌虎榜登英才”。
八.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颖川望族;干国源流:上联典指干氏的望族颖川郡。下联典指干氏的一支得姓于上古邗国,以地名为氏。
  才称良史;威敛豪强: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新蔡人干宝,字令开,少年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被召为著作郎,领修国史,著有《搜神记》,为魏晋志怪小说代表作。下联典指明朝顺天人干桂,字德芳,明正德年间进士,官至都御史,为政严明,做官所到之处,豪强敛迹。
  精修好道;强学博闻:上联典指三国时期的干吉,精修道术,相传从一仙翁处学得道家经典,能为人治疗百病,又能祈神求雨。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干宝事典。
 
  2.五言通用联:
  能工成一剑;良吏善五行:上联典指春秋末著名冶匠干将,为吴王阖庐时人。工于铸剑。吴王曾命他铸造宝剑。三年,成雌雄各一,雄曰干将,称“吴干之剑”。下联典指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字令升,新蔡人。笃学博览,好阴阳五行太数。元帝时,以著作郎领修国史,著《晋纪》,时称良名,已佚。又集神怪灵异故事为《搜神记》。现存本为辑佚本。
  名剑传万古;奇书耀千秋:上联典指春秋末著名冶匠干将事典。下联典指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事典。
  志气百年内;生平一寸心:此联为唐朝时期的大书法家褚遂良(公元596~659年)赠唐朝名人干彦思诗句联。
 
  3.六言通用联:
  精修得仙传秘;偕隐成合咏诗:上联典指三国时期的干吉事典。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干大本,原姓许,后改姓干,夫妻偕同隐居西山,咏诗唱和度过一生。
 
  4.七言通用联:
  精修得仙传之秘;偕隐成合咏之诗:上联典指三国时期的干吉事典。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干大本事典。
  通达治体名中外;修史著述誉古今: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平章政事干栾,北屋人。基祖自畏吾儿归元,世居永昌,聪明典重,通达治体,易历中外,皆有令闻。下联典指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事典。
   5.八言以上通用联:
  御史清廉,豪强皆敛踪迹;大夫荣贵,子孙世绍簪缨:上联典指明朝时期都御史干桂,字德芳,顺天人。明正德年间进士。为政廉明,所有豪强敛迹。下联典指晋朝大夫干仇的事典。




··· 我借此火度过一生的漫漫长夜 ···
        
    
    姓名:干生洪 卓越贡献
    
    户籍地址:
贵州省铜仁地区思南县
    积分:1152
    最近:19-04-01
    身份:本版版主
发表:2010-10-11 17:01:30  查看用户信息 引用回复该贴 给干生洪发站内短信
   Re:
第3楼

  九.历史名人:
  干 将:(生卒年待考),吴国庐时人。传说中春秋末期冶金匠,工于铸剑。
  传说,吴国的能工巧匠干将和莫邪夫妻二人给楚王铸造宝剑,用了好几年的工夫才制成。吴王因时间久了而发怒,想要杀死铸剑人。
  宝剑铸了两把并分有雌与雄。干将的妻子当时怀孕就要生孩子了,干将便对妻子诉说道:“我替吴王铸造宝剑,好多年才获得成功,吴王为此发怒,我要前去送剑给他的话,他必杀死我。你如果生下的孩子是男孩的话,等他长大成人,告诉他说:‘走出家门看到南山,一棵松树生长在一块巨石上,我留下的另一把剑就藏在巨石的背后面。’”随后就拿着一把雌剑前去进见吴王。
  吴王见到干将非常忿怒,命令人来仔细察看宝剑,结果发现剑应有两把,一把雄的,一把雌的。雌剑被干将送呈上来了,而雄剑却没有送来。吴王暴怒,立即把铸剑的干将杀害了。
  莫邪的儿子名叫干赤,等到他后来长大成人了,就向母亲询问道:“我的父亲究竟在哪里呀?”
  莫邪说:“你的父亲给吴王制作宝剑,用了好几年才铸成,可是吴王却发怒,杀死了他。他离开时曾嘱咐我:‘告诉你的儿子:出家门后看到南山,一棵松树生长在一块巨石上,宝剑就在石头的背后面。’”
  于是,干赤走出家门向南望去,不曾看见有什么山,只是看到屋堂前面松木柱子下边的石块,就用斧子击破它的背后面,终于得到了雄剑。
  从此以后,干将的儿子便日思夜想地要向吴王报仇。
 
  干 宝:(公元283~351年),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人。著名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志怪小说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幹宝,明天启《海盐县图经》云:“父莹,仕吴,任立节都尉,南迁定居海盐,干宝遂为海盐人”。又云:“干莹墓在澉浦青山房。”明董谷《碧里杂存》云:“干宝……海盐人也。按武原古志云,其墓在县西南四十里,今海宁灵泉乡。真如寺乃其宅基,载在县志,盖古地属海盐也。”
  据史料记载,自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干宝初仕盐官州别驾(刺史的从吏官),后因刘聪、石勒之乱,西晋亡,东晋立,南北对峙,干宝举家迁至灵泉乡(今海宁黄湾五丰村与海盐澉浦六忠村的交界处)。
  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父卒,葬澉浦青山之阳,干宝为父守孝。至三世时,迁至梅园(今海盐通元),自此,海盐成为干氏子孙繁衍的居住地。
  干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更是小说家的一代宗师。他的《搜神记》短篇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小说的鼻祖。干宝学识渊博,著述宏丰,横跨经、史、子、集四部,堪称魏晋间之通人。至今有关专家已收集到的干宝书目达二十六种,近二百卷。
  干宝年轻时学识渊博,遍览群籍,曾由华谭推荐任著作郎。建武元年(公元317年),经中书监王导推荐,领修国史。时因家贫,求补山阴(今浙江绍兴)令,迁始安(今广西桂林)太守。
  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农历2月封关内侯。
  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母桓氏卒,葬灵泉里西南隅,干宝辞官为母守孝。咸和四年服阕回朝。
  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致仕,永和七年(公元公元351年)秋卒,葬灵泉里后花园。朝廷特加尚书令,从祀学宫。
  干宝一生著作颇丰,其《晋纪》二十卷,直而能婉,时称良史,为后世史学家所推崇。
  传说干宝因有感于父婢死而再生及其兄气绝复苏,乃编集神怪灵异故事为《搜神记》。他在序中自称:“虽考志于载籍,收遗佚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所亲闻睹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此书为我国魏晋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保存了许多古代民间的传说,如《干将莫邪》、《相思树》、《董永卖身》、《李寄斩蛇》等,给后世文学艺术以深远影响。在著名的《聊斋志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作品中,有许许多多的情景和描述都是从《搜神记》中汲取营养和精华的。近代文学大师鲁迅的《铸剑》故事就取自《搜神记》中的《三王墓》,凡此举不胜举。干宝又著有《春秋左氏义外传》,还注《周易》、《周官》等数十篇,另有文集四卷。今存《搜神记》二十卷,为后人所辑录,又《晋纪》亦有清人辑本。
  另外,著名小说《封神榜》曾有新疆版,署名为干宝所著,比明朝许仲琳的《封神演义》要早得多。
  干氏家族自三国后期,仕吴者颇多,到晋朝已有名人不断出现,其后在历朝均有名人,政功显著。千余年间,干氏家族所繁衍的子孙已分居于北京、天津、南京、陕西、山东等地。尤以浙江海盐的沈荡、通元、澉浦、六里,海宁的盐官,宁波的余姚,嘉善的干窑等地。聚居为盛。故自东晋以来,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族史,显为望族。海盐作为干氏家族世代繁衍的集中居住地,至今后裔已有五十二代。
  近年来,海盐县对干宝的生平及史学价值的研究十分重视,尤其是在干宝后裔的大力支持下,由干氏四十八世裔孙干乃军执笔续修《干氏宗谱》。自1991年起,历经十余载的调查考证,目前,一部新的《干氏宗谱》续修本已正式完稿。干氏家族对于宗谱续修,历来十分重视。干氏宗谱立干宝为始祖,五世孙干朴首撰,三十八世孙干大行续修并序。自四十世孙干钦昊于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86年)最后一次续修宗谱算起,至今已有三百余年未曾续修了。并且,由于干氏后裔散居神州大地,主要分为东西大支和永宁乡支两支,至抗战前,宗谱有的已散失,给续修带来一定的难度。文革期间,海盐县博物馆收缴保存了十分宝贵的干氏东西大支的旧谱三册,是这次续谱的主要依据。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下来的干乃军不负众望,历尽艰辛,奋笔耕耘,终于使海盐县第一部民间续修的家谱《干氏宗谱》得以问世。此举已在全国各地广大干氏后裔中传为佳话。
 
  干道冲:(生卒年待考),西夏人。著名西夏国大臣。
  其先祖从夏主迁兴州,世掌夏国史。其通五经,官至中书宰相。
 
  干 奕:(生卒年待考),北庭人(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著名元朝大臣。
  其祖从夏主迁兴州,世掌夏国史。其通五经,官至中书宰相。
  干奕历官平章政事,廉明典重,通达治体,政绩显著,皆有令闻。
 
  干勒忠:(生卒年待考),北庭人(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著名元朝大臣。
  习识女真契丹字,通法律,官至同佥枢密院事。
 
  干祖望:(公元1912~今),上海金山人。著名中医耳鼻喉科奠基人创业者之一。
  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他无间断临床六十六年。治疗慢性咽炎、增生性喉炎有效率95%以上,治愈率85%以上。
  第一个人发表报导“喉源发性咳嗽”、“多涕症”。一个人包干办了“中医耳鼻喉科师资班”五期(全国共十期)。带出中医耳鼻喉科专业临床医师一百六十名左右。
  1991~1994年第一期全国五百名老中医继承工作运动中带了两名、成绩列江苏之冠、全国前茅。
  1990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厦门国际培训交流中心主办一班一人主讲及主持的“国际中医耳鼻咽喉科短期班”一期。学生来自美国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在全国第一个人于1951年上海市松江县“城乡第四联合诊所”亮出中医第一个耳鼻喉科牌子。
  中医第一本《中医耳鼻喉科学》在1955年《新中医学》发表,长期连载公世。中医耳鼻喉科病以现在临床病来计算,2/5付之缺如,在二十~三十年予以补缺添加使其完整而能在临床上可应付。
  主持的南京中药学大学附院耳鼻喉科为卫生部指定为全国唯一的“建设中心”。在中医传统理论中深入开辟了不少新的论点及治法(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建国40年中医科持成就》的“耳鼻喉科”(422-434)中有忠实的反映。
  重订三因学说。四诊八纲扩展为五诊十纲。设计出“辨证公式”,填补了千年空白。把病因病机学,设想出“中介症”学说,用以弥补传统的笼统与固定化。追踪孙思邈的中西医结合手法来做中西医结合工作,已有二十多年。
  著作和文章主要有:《孙思邈评传》、《干祖望医话》、《耳氏鼻咽喉口腔科学》、《干祖望医案》。主编或副主编的有《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等五种;与人合作的有《中医学概论》等十四种;已发表论文百多篇;小品医话四百多篇;1981~1988年在全国(包括台湾)公开发行的医刊杂志上刊出全国医界对干氏的治学精神、思想体系、学派风格、临床教学经验的探讨、研究、总结、继承、评议的文章一百零四篇。
  1985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优秀教育工作者”奖状及奖章;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终身奖”及证书。
 
  干 毅:(公元1913~?年待考),浙江青田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专业技术少将。
  化工中理工大学教授。1934年南京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肄业,考取公费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先后获荣誉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1943年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东北工学院教授、湖南大学教授兼机械系主任、华中理工大学教授。
  干毅从1950~1956年先后开出汽轮机学、高等材料力学、机械设计、柴油机学、柴油机理论与设计、机械零件、热工学等课程,发表了《米雪尔止推轴承的构造与计算》、《关于提高米雪尔轴承传动能力的研究》、《齿轮轮齿间滑动磨擦系数的意义和计算》、《齿轮中的离心应力》、《轮齿表面的剥损问题》等论文五篇,编著《机械零件》、《棘轮》、《普通热工学》,与人合译《热机学》、《蒸汽轮机与燃汽轮机》二书。
  1957年被错误处理下放劳动后,他利用劳动余暇,先后设计出《木质压砖机》、《切草机》、《吊车》、《和面机》、《豆腐干压榨机》、《馒头机》、《黄豆榨油机》、《喻家湖水泵站》全套图纸,还曾对大学生讲授传热学,对教师讲授高等传热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编写了《高等传热学》一书。
 
  干东英:(生卒年待考),湖北武穴人。著名智能技术专家。
  1949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1962年获苏联科学院机械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已离休。现为该所研究生部任课教授。
  国家863“智能机器人”主题咨询专家,“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机器人开发研究”咨询专家,《机械工程学报》常务编委,《机械传动》副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传动分会副理事长等。
  他主持中国科学院重点工程“导弹制导工程”,中国科学院重点课题“资源卫星姿态控制反作用飞轮”、“仿生机械在海洋中的应用”,“七五“攻关项目“西德样机KUKA型机器人机构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全方位步行机构腿部优化性能研究”、“高阶组合模块的优化综合”等课题,均通过专家鉴定。
  获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自然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翻译出版俄文专著《机组动力学基础》、《工业机器人图册》;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六十八篇。
1990年作为美国科学基金会邀请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组团的制造业专家赴美咨询,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吉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吉林英才”奖章。事迹被收入《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人名录》、《中国工程师名人大全》、《中国当代高级科技人才辞典》、《世界名人录》(中国卷)、《中华人物辞海》等。
 
  干福麟:(公元1939~今),江苏苏州人。著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上海闸北发电厂电气分场副主任、主任工程师。
  现任国家电力公司苏州热工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长期在电力生产第一线从事电气设备与系统维修、试验和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为发电厂电气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设备质量提高、科技创新进步做出突出贡献,受到广大职工与科技人员赞扬。
  先后被评为华东电业系统先进工作者、苏州市劳动模范、苏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劳动模范。
  在被电力部抽调去法国进修核电厂电气设计技术过程中,迅速掌握核电设计特点,在电力系统中推广运用,促进了核电电气设计的自主化,在借调广东核电合营公司担任大亚湾核电站三大合同之一的“工程服务合同”技术谈判中任主要负责人,通过努力,在技术和责任两方面取得良好成果,维护了国家和业主利益。
  在担任研究所总工程师与副所长期间,在开拓研究所科研领域、负责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完成对我国核电建设与生产的技术支持任务和形成研究所专业技术队伍等方面,取得优良成果。
 
  干季良:(公元1941~今),浙江人。著名肢体淋巴医学专家。
  1963年毕业于上海铁道医学院。第二医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教授,美国纽约科学院委员、韩国仁济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委员会委员。
  擅长肢体淋巴水肿性疾病的诊治,微波烘疗作为一项新疗法曾在《健康报》等报刊杂志广为报道。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课题的实施,其中“丝虫病细胞免疫紊乱与淋巴丝虫病因果关系及其调控”实验研究课题于1997年通过上海市教委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数次出访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参加学术交流并作专题学术讲座。
  在美国、欧州的整形外科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在国内有关杂志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曾获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铜奖。
 
  干以胜:(公元1945~今),祖籍湖北武穴,生于安徽。著名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兼秘书长。
  1964年9月~1968年7月,在华东政法学院政法系政法专业学习。
  1968年7月~1968年11月,留校待分配。1968年11月~1971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策勒县劳动锻炼。
  1971年3月~1980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策勒县努尔公社卫生院、县医院医生,县公安局干部。
  1980年12月~1983年10月,198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书记员、助理审判员。1983年10月~1988年3月,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庭长。1988年3月~1991年8月,安徽省监察厅副厅长(其间:1987年月~1988年7月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1991年8月~1993年1月,监察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1993年1~4月,中央纪委法规室副主任。1993年4月~1996年5月,中央纪委法规室正局级检查员、监察专员兼副主任。1996年5月~1998年11月,中央纪委法规室主任。1998年11月~2002年11月,监察部副部长。
 2002年11~12月,中央纪委常委、秘书长。2002年12月~2007年1月,中央纪委常委、秘书长,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党委书记。1~9月,中央纪委副书记、秘书长,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党委书记。9~11月,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党委书记。期间亲自部署查处了上海陈良宇案件。
  2007年11月~今,中央纪委副书记。
  中共十六大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常委,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书记。




··· 我借此火度过一生的漫漫长夜 ···
        
    
    姓名:干生洪 卓越贡献
    
    户籍地址:
贵州省铜仁地区思南县
    积分:1152
    最近:19-04-01
    身份:本版版主
发表:2010-10-11 17:03:52  查看用户信息 引用回复该贴 给干生洪发站内短信
   Re:
第4楼

  资料转自《中华民族姓氏渊源略考》第0173节。



··· 我借此火度过一生的漫漫长夜 ···
        
    
    姓名:干海波 卓越贡献
    
    户籍地址: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
    积分:7091
    最近:23-09-09
发表:2010-10-11 18:57:05  查看用户信息 引用回复该贴 给干海波发站内短信
   Re:
第5楼

  好久不见上了,欢迎经常光顾家族网!


中华干氏家族网http://www.chinagan.org
淮安之窗http://www.ha1860.com
淮安文工团http://www.hagwt.cn
通易网络传媒http://www.tyvip.net
明星360http://www.mx360.cn
百变模仿秀http://www.bbmfx.com
        
    
    姓名:干生洪 卓越贡献
    
    户籍地址:
贵州省铜仁地区思南县
    积分:1152
    最近:19-04-01
    身份:本版版主
发表:2010-10-12 12:44:20  查看用户信息 引用回复该贴 给干生洪发站内短信
   Re:
第6楼

  呵呵,前段时间忙于上学和考试,较忙一些。



··· 我借此火度过一生的漫漫长夜 ···
        
    
    姓名:干建农 总版主
    
    户籍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
    积分:22946
    最近:18-08-04
    网站身份:副管理员
发表:2010-10-27 19:42:28  查看用户信息 引用回复该贴 给干建农发站内短信
   Re:
第7楼

  感谢生洪提供的资料,非常的好!

网易BLOG地址:http://nong0916.blog.163.com

新浪BLOG地址:http://blog.sina.com.cn/nong0916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1/1页 7条 10条/页

论坛图例: 发贴者信息  引用留言  删除  编辑  发站内短信 
回复该贴(划勾则可以直接回复该贴)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与我联系 | 管理入口

  2008-2023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022975号
 Server:125Ms  D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