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g ]
[ reg ]
 
  首页 >> 崛起论坛 >> 历史追忆 >> 查看帖子
   本版版主:干生洪   
   [转帖]干将和欧冶是钢铁冶炼开创者的代表  
    
    姓名:干建农 总版主
    
    户籍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
    积分:22946
    最近:18-08-04
  发表:2013-04-06 13:54:51 人气:792 回复:0 查看用户信息 回复该贴 给干建农发站内短信 楼主

  
          干将和欧冶是钢铁冶炼开创者的代表(上)


                       张 橙 华  苏州大学  物理系


    干将和欧冶是众所周知的吴越制剑名匠,关于他们所制的剑到底是青铜的还是钢铁的,历来见仁见智看法不同。由于《越绝书》讲欧冶以铜、锡作原料,并且迄今出土的吴越兵器都是青铜的,所以不少人认为干将、欧冶制的是青铜剑,至于该书中两人为楚王制铁剑之事就避而不谈了。也有人如顾颉刚(1)和李约瑟(2)相信干将炼铁之说,顾颉刚还亲自到相门外寻找过干将墓与欧冶庙。但他们没有解释为何炼铁时要加入金英(铜矿)。部分作者在谈及干将剑时含糊其辞,只说是锋利宝剑,不去说明是铁的还是铜的;有些著作就干脆回避此事。
60年代和70年代中,在六合县的两处吴墓中分别出土了铁条和铁丸(3),80年代又在曾为吴国管辖的皖南铜陵市和南陵县发现了大规模古硫化铜矿址(4)。结合这两项重大考古成就,对《越绝书》与《吴越春秋》再作全面理解,并参考宋代沈括对古钢剑的认识,可以认定干将、欧冶炼成了钢剑。试作具体分析如下。

一、由炼铜到炼铁的过渡
    吴地先民以制几何纹硬陶著称,用柴草烧制陶器时窑温可达1000 C,这已符合炼铜的要求。吴越两地都能炼铜铸器,《考工记》赞曰“吴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此句除了由吴越出土铜器及各地零星铜矿可以说明外,更为皖南大型古铜矿遗址所证实。郭沫若曾猜测“吴越大概是发明冶金术最早的地方。(5)”关于吴越青铜武器已有许多论著(6),说明吴地早有很好的冶铜基础。
    位于皖南的西周古铜矿主要是含铁的黄铜矿(CuFeS2)。那里还出土了古代冰铜,这是用硫化矿炼铜的中间产品。贵池县的古冰铜锭含铁超过30%(7),因表面有铁锈最初曾被误认为是铁锭。铜陵市古代炼铜遗址上的古炼渣因呈黑色一直被当地群众称为“铁屎”。绍兴的铜矿亦为硫化矿(8),也是铜铁共存其中。这与大冶的氧化矿不同,冶炼经过也有区别。当时炼铜用的还原剂是炭,它同样也可还原铁,只要在炼铜的竖炉里加入含铁较多的矿石或含铁的炼铜弃渣,适当地提高炉温,就可以炼出铁来。由此可见,吴越都具备了由炼铜发展到炼铁的客观条件。
    人类最早使用的铁器是用自天而降的陨铁制成的,如商代铁刃铜钺。关于铁的记载始见于春秋时期各种史籍,如《左传》、《孟子》、《管子》等,唐际根对此已作了较系统的整理(9)。至于炼铁的具体记述则首推《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与《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下文中分别简称为《越绝书》与《吴越春秋》)。正是炼铁所需的高温及由此引起的困难远超过当时常见的炼铜,古人才会如此惊讶赞叹,壮观的场面甚至被描述成神话。《吴越春秋》所说:“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用科学的观点来解释是,因为江南缺少富铁矿,须从各处去收集含铁较多的矿石即“铁精”(含铁量高的矿石较重),“金英”即黄铜矿,同时也说明这时刚从炼铜到发展到炼铁,在铁器时代的初期尚未认识到加入黄铜矿并非炼铁所必需,或许是因为未找到富铁矿,只能以黄铜矿及黄铁矿充作炼铁原料。“候天伺地,阴阳同光”是选择合适的天气与地点(可能是较高的气温与避风的地方)有利于提高炉温,炉火非常旺使晚上(阴)被照得与白天(阳)一样亮。烟雾上升与空中云气相接,使古人产生了“百神临观,天气下降”的感觉。烟雾多而火光亮,可能是在烧柴草,其温度并不太高,炼了三个月仍然“金铁之精,不销沦流”,是因为炉温刚到1000 C,在这个温度上铁的还原速度极慢,更不能熔化。莫邪就“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代替以人殉炉的原始崇拜。认为这是为了增加铁内碳的含量的解释未必合适,因炉中本有炭,渗碳的速度主要取决于炉温高低;李约瑟认为是增加了磷,可降低生铁的熔点(10)。重要的是,干将加强了鼓风,“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用炭作燃料时烟与火焰都少而温度更高;鼓风能加速燃烧,且气流穿透力增强后可采用较大的炉膛又进一步提高炉温。炉温升高后铁的还原速度加快,“金铁乃濡,遂以成剑”。“濡”反映的是固态下还原成的铁开始软化(在近代炼铁炉的高温下才有铁水奔流)。人类最初这样炼成的铁称为海绵铁或块炼铁(11),其含碳量低于万分之四,比较软,须在炉中多渗些碳成为块炼钢才能用于制武器。“金铁乃濡”也可能是指铜与铁复合成剑。《吴越春秋》所描述的是干将炼钢铁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次,其要点是通过鼓橐装炭提高了炉温,但在此之前也可能已对炼铁有一定的认识。
    尽管尚未有吴国铁兵器出土,但在“吴王之  ”的墓中发现的铁条、铁丸属于全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经鉴定,六合铁条是块炼铁锻打成的(12),这说明吴国确已开始炼块炼铁,且已对铁作锻打加工。锻打可挤出杂质从而使铁的质地致密,反复锻打则是制造“百炼钢”的要点。六合铁丸是白口铁即碳化三铁和铁奥氏体在1150 C下生成的共晶,质硬而脆,这是生铁的一种,白口铁在后世是用于铸造农具及炼钢的原料。吴墓中发现的白口铁说明当时已达到了1150 C的炉温。
《越绝书》中讲欧冶为越王制剑时用的是铜矿和锡矿,但从剑的特征看,很可能是钢剑(详见下文),或是铜铁复合剑,为他鼓橐装炭的是雷公和天帝,绍兴的硫化铜矿含铁,仍有可能炼出铁来,除了没有明说用铁矿、成铁剑之外,与《吴越春秋》中干将炼铁的场面是类似的。总之,干将与欧冶都处于炼铜到炼铁的转变时期。

二、钢铁武器的划时代意义
    块炼铁很软,白口铁太脆,都不宜用于制剑。从干将、欧冶所制宝剑的锋利程度及表面花纹来分析,极可能都是钢剑。《战国策》说“吴干之剑”“金试则截盘匜”,《越绝书》称“巨阙”能“穿铜釜,绝铁  ”,能顺利地截断青铜器的剑刃,硬度必远高于青铜,只能理解为钢铁。剑刃硬度高就容易有缺口,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九中说,“剑之钢者刃多毁缺,巨阙是也”,这就解释了巨阙剑“有缺如粢米”,莫邪剑也是“有缺如黍米”。(请注意:江陵出土的勾践剑剑刃无缺口。)干将、欧冶所制的剑都有波状花纹,“纯钧”表面的反光像“水溢于溏”,其他各剑也是有“龟文”、“漫理”或“流水之波”,详见下页表格。
    《晋书·张华传》说张华让雷焕到江西丰城挖掘出龙泉、泰阿两剑(因《晋书》修于唐代,为避李渊的讳而称龙渊为龙泉),张华“详观剑文乃干将也”。尽管《晋书》曾被批评为“收集异闻,不求笃实”,但对古剑花纹的认识并非空穴来风。沈括也很重视剑纹,他认为鱼肠剑因花纹像鱼肠而取名的,“鱼肠即今蟠钢剑,又谓之松文,取诸鱼蟠熟,褫去胁视见其肠正如今之蟠钢文也。”(13)近人猜测剑上的“龟文”“漫理”是某种热处理引起的。李约瑟的解释是:由不同硬度的钢锻接时会形成花纹,或者是中国人也像印度人炼乌兹钢那样炼得了共析钢(14)。至于“湛卢”的命名,沈括说“古剑有沈卢、鱼肠之名,沈音湛,沈卢谓其湛湛然黑色也。”这也是钢铁兵器的特征。总之,干将、欧冶所制宝剑的名称表明了它们的特征,而这些特征用钢剑来解释是合理的。
    干将与欧冶制剑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欧冶在越国用铜矿与锡矿制了五把名剑,可能是以青铜为茎干、以钢为刃的复合剑,也可能已是钢铁剑。正如沈括所说“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以韧性材料作剑身、硬性材料作剑刃的做法上溯则是商代铁刃铜钺,下传是后世用贴钢、夹钢工艺制作刀、剪。第二阶段是在吴国制的三把或两把名剑,从其原料、特征看,只能是钢剑。在越国时已有人愿意用1000匹马、许多乡村与城镇来交换“纯钧”或“湛卢”,仍“何足言哉”,真是价值连城。可能楚王派间谍窃取了湛卢剑,从而引起了秦楚或吴楚之间的战争。《越绝书》称楚王派相剑专家风胡子以“重宝”到吴国“见欧冶子、干将,使人作铁剑”,又引起晋楚之战。
    钢铁武器一旦问世立即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如号称“五金之英”的湛卢剑,“出之有神、服之有威,可以折冲拒敌”;鲁国季孙访问吴国看到了莫邪剑就预见“剑成而吴霸”。晋郑王不顾左右群臣的劝阻,兴师围楚城求剑,因是全军出动,“库无兵革”,即用尽一切装备,但楚王手持泰阿剑登城指挥,围攻的晋军就立刻“三军破败,士卒迷惑……流血千里……晋郑之头毕白。”钢铁武器对青铜武器的优势使楚王“大悦”,风胡子恭维道,这是“剑之威”、“大王之神”。风胡子继续评论各个时代的先进武器、工具及采用该种武器的倡导者说:“时各有使然。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伐树木为宫室……禹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这段话正反映了人类使用粗石器、细石器、铜器与铁器的历史顺序,也形象地说明了新工具对于发展生产力和提高战斗力的划时代意义。文中举出的那些英雄人物实际是当时劳动者的代表,因提倡了新式工具而对历史作出贡献,成为时代的象征。这段话也说明吴越争霸之时是铁器时代的开端。这些由宝剑作为导火索的战争除了在《东周列国志》这类小说中还可以看到外,并不见于其他史籍,但仍然反映了钢铁武器的制造技术由吴越而楚,由楚而秦晋的传播过程。之后铁器逐渐普及,各地都进入铁器时代。长沙杨家山楚墓出土的钢剑,甘肃灵山秦墓出土的铜柄铁剑与燕下都的钢铁兵器都是由块炼钢制成的(15)。
   《越绝书》记载的干将剑除在晋代由张华得而复失之外,以后没有再发现过。近代出土青铜的吴王剑、越王剑之后,把它们与《越绝书》中的干将剑与欧冶剑对应起来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其实理由还不充分:从数量上讲,《越绝书》中讲的宝剑一共有8把,其中越王剑5把,后3把是为楚王制的,而已发现的吴王光剑、越王勾践剑一共已有10多把;从剑的特点来看,这些青铜剑表面有菱形格子或其他图案,没有一把有水波形的“漫理”或鱼肠花纹,且青铜剑去穿铜釜尚可,绝铁  恐怕是难以奏效的。这些青铜剑也不符合前文分析干将剑的其他特征。但是,如认为出土青铜剑与干将钢铁剑不是一回事,也存在两个问题:(1)制造青铜吴王剑的记载在哪儿?(2)干将钢铁剑在哪儿?对于前者,目前尚无线索;对于后者,还存在一线希望。有青铜吴王剑、越王剑出土的楚墓还只是王子及将军的墓,楚、吴、越的王陵至今尚未发现,《越绝书》说虎丘剑池的阖闾墓中有鱼肠剑,《吴越春秋》讲吴王女儿墓中有磐郢剑,因而不能排除将来在新的考古发现中找到钢铁兵器的可能性。

     三、文学与民俗中的干将和欧冶
干将、欧冶的开创钢铁时代的代表人物,因而受到后人纪念,并被添上传奇色彩。涉及到干将、欧冶及其宝剑的文学作品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依照《越绝书》、《吴越春秋》的记载如实或夸张地再现他们炼剑的情形。如唐代李峤的宝剑诗云“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锷……”这里的“三金”很可能指铜、锡与铁。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三回至七十五回有干将炼剑、鱼肠剑刺王僚、磐郢剑送葬、吴王追索干将剑、阖闾因失湛卢而兴兵攻楚等情节。关于晋代张华、雷焕得龙泉、泰阿事,该书第七十四回说有一把是干将剑,而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第三卷中则说为纯钧与湛卢。说法相异的原因可能是作者们听到的是不同的传说,或是他们不重视用词的准确性。另一类是干将之子眉间尺向楚王复仇的故事,这最早见于晋代《搜神记》卷十一,到宋代载入《太平御览》卷三四三。这个故事还东渡日本,鲁迅的《故事新编》中也有《铸剑》。王晓平的《佛典·志怪·物语》用第十章专门讨论此故事的演化过程。
    吴越民间都有关于干将与欧冶的传说。欧冶被尊为铸剑业的祖师(16)。在浙江省,莫干山被认为是干将与莫邪炼剑的地方;在绍兴南郊有欧冶子祠、淬剑井与日铸岭,上灶、中灶、下灶是传说中欧冶铸剑炉所在(17)。在绍兴南郊的若耶山有平水铜矿,其东不远有漓渚铁矿,这两个矿虽在全国范围内都属小规模,但在浙江省却是名列前茅的。只是尚未见有古矿井遗址的报导。龙泉县也有剑池、欧冶将军庙,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祭祀的日子,相传这天是欧冶炼成第一把剑的日子,要举行种种与铸剑相关的活动(18)。
苏州古城区内今干将路自言桥到乐桥的这一段旧称干将坊,可见于宋代石刻《平江图》,为干将居住的地方(19)。此路东通相门,相门古名匠门,又称干将门或将门。《吴地记》曰:“阖闾使干将于此铸剑。”相门外有干将墓,《吴郡志》记载:“郡中铁工多取墓旁土以冶刀斧”,又说在此挖出过半截宝剑。《吴门表隐》说匠门东“有干将墓,土宜锻铁”。现在农民们称干将墓为干将墩,读音如“干爵墩”,在今东环路以东的田庄河村。在《吴县志》的附图中,黄洋泾即为干将泾。干将墩现在已被平掉,遗址上建有农舍。1953年顾颉刚与沈勤庐、1955年市文管会到此调查过。1993年夏季笔者亦到田庄河及邻近村庄了解情况,年长的农民都说上辈人流传“干将墩”是古代打铁的场所,不过他们说打铁的是“欧老爷”,对干将反而印象不深。
   干将墩以东3里有欧冶庙,《吴县志》卷十五有记载。据老农民对笔者说(20),此庙有18间半房,庙门有“欧冶明王”匾,正殿内有欧冶的官服坐像,手持扇子;东配殿供奉他的舅舅,西配殿供奉他的夫人“艾大师娘”。传说中这位老爷原是打铁的,制成宝剑是活的,飞入金家浜里(请注意《越绝书》与《吴越春秋》都说湛卢剑是“水行之楚”的)。吴王要再打一把剑,他就跳入了炉中。其夫人是此地太平村人,庙就建在这里,以后成为土地老爷。解放前每年的祭祀活动有:欧老爷生日(农历二月十一日),迎神赛会时,老爷坐像抬到宝剑入水处要停片刻;演社戏在七月初一至初八,戏台搭在蚬壳滩,场面颇为热闹。顾颉刚先生解放初去考察时,“庙、像犹存,意其必为铁冶旧地”(21)。土改后在庙内办有金厍小学,文革中庙被拆毁。80年代后期起,农民在欧冶庙遗址上的旧排灌机房中恢复了烧香活动,且香火越来越盛,现在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总有许多附近的农民(以中老年妇女为主)在此祈求欧老爷保佑平安。

源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7f757c0100hjy0.html

网易BLOG地址:http://nong0916.blog.163.com

新浪BLOG地址:http://blog.sina.com.cn/nong0916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论坛图例: 发贴者信息  引用留言  删除  编辑  发站内短信 
回复该贴(划勾则可以直接回复该贴)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与我联系 | 管理入口

  2008-2023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022975号
 Server:31Ms  D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