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g ]
[ reg ]
 
  首页 >> 崛起论坛 >> 历史追忆 >> 查看帖子
   本版版主:干生洪   
   [转帖]干将和欧冶是钢铁冶炼开创者的代表(下)  
    
    姓名:干建农 总版主
    
    户籍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
    积分:22946
    最近:18-08-04
  发表:2013-04-06 14:02:33 人气:714 回复:0 查看用户信息 回复该贴 给干建农发站内短信 楼主

  
              干将和欧冶是钢铁冶炼开创者的代表(下)

    四、干将、欧冶遗迹的启示
《吴地记》载:“匠门,又名干将门。”《吴郡图经续记》记作“将门”,并说“今谓之匠,声之变也”,可见将、匠曾同音互通,干将即干匠,就是干族的工匠。干为古国名,自淮河流域南迁,后为吴国所灭。干族人流散吴越,故古人有“吴干之剑”(《战国策》)与“干越之剑”(《庄子》)的称呼,可理解为在吴、越的干人所制的剑。同理可猜测欧冶为瓯越的冶匠。流传干将与欧冶传说的地方不少,其中与   干将、莫邪有关的如下:
    (1)  苏州干将坊、匠门、干将墓、虎丘剑池、试剑石。
    (2)  德清县莫干山也有剑池、试剑石,这两处在前文中已述。
    (3)  常熟市郊有莫城镇,镇上有莫邪大王庙,附近有冶塘镇,为古代炼铁处。
    (4)  松江县西北有干山,相传干将曾铸剑于此,故名。又以山形似马,名“天马山”(22)。
    另外,南京朝天宫原称“冶城”,六合县有“冶山”,均传为夫差制铜铁兵器处。这六处都在吴国疆域之内。
    关于欧冶的遗迹则分布在越国的范围或边缘内:
    (1)  苏州欧冶庙;
    (2)  绍兴日铸岭;
    (3)  龙泉县欧冶将军庙,这三处已在前文中谈过;
    (4)  福建闽侯县有“冶山”,“冶山麓旧有欧冶池,相传欧冶子铸剑地。”(23)
    总之,两位铸剑大师遗迹分布在吴越到达的范围,可能是两位名师曾到各地去指点冶匠;也可能是他们的徒弟分散到各地,徒弟要纪念师傅或打师傅的招牌,各地就以干族工匠——“干匠”或瓯越冶匠——“欧冶”笼而统之地称呼他们。无论是哪种可能,都由于干将与欧冶是开创钢铁时代的代表人物,当时与后来的人们才会如此赞颂、纪念他们。

五、“吴中铁工不绝”
    太湖流域铁矿蕴藏量不多,以后并非是我国钢铁的主要产地,但在炼钢与制作成品的技术上闻名全国。乾隆《苏州府志》卷十二称“自欧冶铸剑,吴中铁工不绝。”地方志又说,汉初在江南开挖盐铁塘供运输盐、铁之用。南北朝陶弘景首次记录灌钢法,他说“钢铁是杂炼生鍒作刀镰者”,意即把生铁与熟铁一起加入炉中,生铁熔点较低、先熔化,灌入熟铁之中,就可炼得钢,用于制作武器、农具。李约瑟称此为现代平炉炼钢技术的祖先(24)。到明代又发展为著名的苏钢法:用火钳夹住生铁板架在炉口,生铁熔化后流入炉内的熟铁中,不断加以翻动,最后得到成分均匀、杂质少的钢材(25)。这项以苏州来命名的炼钢术流传到全国,并沿用至近代。如同治年间,徐寿为曾国藩造中国第一艘铁甲轮船,华蘅芳派人到苏州来买薄钢板,“苏州阊门外旧有钢行,以李永隆为最,专炼铁取钢,其钢甲天下。”(26)
    南北朝以后,江浙两省在全国经济所占的比重逐步上升。吴中各类铁工制造的农具、工具是与农业、手工业发展互相促进的。苏州生产的刀、剪、针、锉、锁等都很著名,至今苏州仍是这类五金商品的重要生产地。全国各地在“大跃进”前后建的小钢铁厂有许多早已关、停、并、转,而太湖流域各城市如苏州、张家港等地的小钢铁厂却在不断发展并走向现代化。这既是发展地方经济所需,也是当代吴地钢铁工人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的成就。
    总而言之,《越绝书》与《吴越春秋》所反映干将、欧冶炼钢剑的情形是符合历史规律的,与其他古籍及现代考古发现是可以互相验证的。所缺的就是吴越钢剑实物,这当然是至关紧要的最终裁决,我们有希望等待它们的出土。另一方面,关于干将和欧冶的说法仍有不清楚之处,但不完善的记载和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也都是历史的影子,从中可以挖掘出有价值的线索供研究吴地经济史、冶金史作参考。最后,笔者感谢诸汉文、钱勤学、李学勤先生的鼓励和阮涌三、李巨川先生的关心。
(原载《吴学研究专辑2》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参考资料:
(1)(21) 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第6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其中“秦汉以前的吴”41条笔记有7条与干将有关。
(2)(10)(14)(24) 李约瑟:《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钢铁技术的演进》,《李约瑟文集》,辽宁出版社1986年版。
(3) 南京博物馆:《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考古》1965年第3期;《江苏六合程桥二号东周墓》,《考古》1974年第2期。
(4) 刘平生:《安徽南陵大工山古代铜矿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安徽铜陵市古代铜矿遗址调查》,《东南文化》1988年第6期。
(5) 郭沫若:《青铜器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1卷第602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 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第331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 华觉明等:《贵池东周铜锭的分析研究——中国始用硫化矿炼铜的一个线索》,《自然科学史研究》第4卷第2期,1985年。
(8) 林国铮:《浙江省经济地理》第21页,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9) 唐际根:《中国冶铁术的起源问题》,《考古》1993年第6期。
(11)(12)(25) 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古代冶金》第45页,第50页,第81页,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13)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九。
(15)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6) 李乔:《中国行业神崇拜》第122页,中国华侨出版社公司1990年版。
(17) 陈国治等:《绍兴名人佳话》,第9页,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18) 汪维玲:《浙江民间信仰概述》,《东南文化》1989年第6期。
(19) [清]张霞房:《红兰逸乘》,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吴中文献小丛书1941年版。
(20) 向笔者反映干将、欧冶遗迹情况的老农主要是:陆毛根,71岁,桑家桥人;顾木香,77岁,庄桥浜人;许水生,70岁,田庄河人;许阿三,80岁,葑塘人。许阿三之父负责社戏。陆家耕地在欧冶庙旁,许水生住在干将墩边。因后来建苏州工业园区,这些村庄均已不复存在。苏州附近还有三处地名与《越绝书》中炼铁、烧炭处相似,其实仅为貌似。常熟练塘,因有河如匹练得名。青浦练塘是因历史上有章练氏而定名。吴江芦墟因芦苇滩得名。另外吴江汾湖亦有人疑与风胡子有关,但尚未查出依据。
(22) 《嘉庆一统志·松江府》。
(23) 《嘉庆一统志·福州府》。
(26) 《能静居士日记》卷15。


源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7f757c0100hjy7.html


网易BLOG地址:http://nong0916.blog.163.com

新浪BLOG地址:http://blog.sina.com.cn/nong0916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论坛图例: 发贴者信息  引用留言  删除  编辑  发站内短信 
回复该贴(划勾则可以直接回复该贴)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与我联系 | 管理入口

  2008-2023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022975号
 Server:31Ms  D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