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氏千年居此山”——摩云第一峰“干山(天马山)”
|
|
|
 姓名:干建农 总版主  户籍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 积分:22946 最近:18-08-04
|
发表:2008-09-26 11:18:02 人气:653 回复:5
|
楼主 |
府境诸山,自杭天目而来,累累然隐起平畴间。长谷以东,通波以西,望之如列宿。排障东南,涵浸沧海,烟涛空翠,亦各极其趣焉,而九峰之名特著。
——嘉庆《松江府志》
“干氏千年居此山”
——摩云第一峰“干山(天马山)”
文:大茶
图:版主
翩然海上十载,起初只知沪有佘山,却不知佘山还分东、西两山;后来,又闻天马山为云间第一高峰,加上附近小昆山等诸峰,竟然有九峰十二山之多,不禁令人称奇。

回想往昔游学申城,喜欢四处旅游与写生的笔者,发现地图上之路名几可囊括全国。如今,市区版图一再扩大,附近宝山、嘉定、青浦和松江均已撤县改区,浦东亦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为新区,可谓东方第一大都市空前之盛矣。
如果把上海比作中国,松江无疑可以算作彩云之南的大理国,九峰三泖,风光旖旎如此,怎不叫人流连忘返?
从西佘山问茶出来,笔者坐上了开往小昆山的专线车。中午过后,在天马镇下了车,一路问讯,穿越老街、旧桥,抵达葱郁幽僻的天马山西大门。
拾级而上,买好门票。想起先前曾见西面有座小山,经询问售票员,得知名为“小机山”,但目前尚未对外开放。于是,径直登临天马山。
出门在外,经常会误餐,这次也是。好在上山前买了一串香蕉,便寻思着找个清静所在,先行果腹。
在天马西北山峦,樟林密布的空地间,有不少秋千和石桌椅,但游客稀少。觅了一处清静地坐下,用冷水瀹泡的白龙井,就着大香蕉,完成了自己的午餐。
仔细看了门票背面的游览图,在浓荫蔽日的山道上向东行进,不多时,便到了山顶的“护塔林”。无意中看见台阶上,散落着不少绿色微染的小白花,一缕阳光透过树荫斜射而来,在风的作用下,其影斑驳摇曳。一时间,忽让人萌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感触。
步入新修的大门内,天马山上著名的斜塔昂然在望。其实,之前在山下经过时,远远望见满山青葱,一塔青灰,斜插入云;背衬蓝天碧空,蔚为奇峻。旁边还有庙宇式建筑,掩映于绿树丛中。
据文献记载,位于天马中峰之右的“斜塔”名为“护珠宝光塔”,始建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迄今已近千载,塔七级八面,高20余米。又,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高宗赐五色佛舍利藏于此塔内,且“时显宝光”。每逢晨曦初开或夕阳苍暮,塔周时现七彩光环,绚丽夺目,世称“天马佛光”,难怪元代陶九成惊叹此为“世外桃源”了。
联想到世界上最著名的比萨斜塔,可后来去过姑苏虎丘,始知虎丘塔更“斜”,直至今次来天马,才彻底折服于“护珠宝光塔”之斜堪称“天下之最”了。
走近一看,更是大吃一惊!这座历经沧桑的斜塔,底部竟然缺了一大块,好象被超级怪兽噬咬去一大口。难以想象,在这种状况下,此塔却有惊无险,依然挺立于山巅。
斜塔的西北方,是一座小庙宇,里面供着菩萨,香火颇旺。西南方大香樟树下,则是一间小卖部,一位老者在桌子上打盹,想来是生意冷清的原因吧。
斜塔东面道地上,有一口幽深古井,四周以青砖围砌成八卦形状,附近还立了块牌子。走近一看,原来此井名为“上清泉”。历史上,此井为中峰寺僧人和香客的饮用水,由于使用年代久远,井台被汲水麻绳磨出了一道道深痕。此泉水质清冽甘醇,可提神醒脑,耳聪目明,是难得之佳泉。中峰寺被毁时,僧人用石板盖之,后来才得以清理恢复。
塔身斜倾不远处,还矗立着一株五指参天的古银杏,据说树龄已臻700余年。在五个分叉中,部分树干虽已干枯,但剩余的分叉仍枝叶满挂,绿意簇拥,一派生机盎然。
漫步前行,穿过一个空寂的院落,又置身于林荫间。在山坡上,有一块名为“鲤鱼”的奇石,鱼头向东,憨态可掬。而且地上还满铺鹅卵石,砌了一条静卧的鲤鱼,旁边的指示牌上写着:“其石状如鲤鱼,欲跳东海,古诗云:‘石诧鲤鱼孕水灵,喷云喷雾昼冥冥;无端风雨飞腾去,化作河中尾后星’。此鱼此星,福佑天马年年风调雨顺。”但和历史记载有出入的是,元代杨维桢《干山志》作“双鱼石”,说原在山顶,相传被风雨化去。而且其胁有泉,游人掬以颒面,云能明目。推测该泉是旧天马山有名的“濯月泉”了,可如今鲤鱼石景点附近,却不复见此景象矣。
继续往上攀登,到了天马山南高峰,此地更为幽静,大院白墙黛瓦,建筑风格古雅,浑然有不少年份了。入内一看,却无任何屋宇。靠北面,露天供奉了一尊观音铜像,气势不凡。原来,这儿是著名的上峰寺遗址,明成化年间始建观音殿,曾供奉有铜铸饰金观音巨像,后为日寇所掳去。现在的观音圣像是现代重铸的,高3米,重1800公斤,2000年2月23日开光。
据说铜观音是天马“烧香山”的象征, “天马穷,天马穷,尚有三千六百斤铜”的民谚至今流传。
上峰寺属于摩云揽胜景区,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还建有摩云阁,以及三清、祖师两殿等附属建筑。至今,在略显零乱的院落内,还可以看到不少石臼、石础等旧物。
除此之外,寺院遗址内还有一块编号为H43的“永久性测量标志”,想必就是天马山海拔99.8米之最高点了。站在该金属标志点,掏出携带的茶水,倾洒数滴于其上,然后喝完;消渴涤烦间,大有“山登绝顶我为峰”之感。
心情舒畅,从“摩云揽胜”出来,雀跃于山道,向“北峰观日”进发。与寥寥可数的几位游客擦肩而过,仅一盏茶的工夫,便到了顶象凉亭、貌似钟楼、两层高的“选胜楼”。
底楼有一匹仿真的白马,外表以绒布包裹绷成,比例有些失调。马儿歪着头,神情有些不甘,也许是苦于被人为“软禁”,不能“天马行空”吧。
顺着楼梯旋转而上,顶楼内空无一物,四壁倒有不少涂鸦文字,不外是“山盟海誓”之类的留言,想来是年轻情侣们的杰作。
透过窗子四面眺赏,近如天马南高峰,远如云间群山,几可尽收眼底。
选胜楼前,还竖有一块花岗岩,上面镌刻三字行楷“舞剑台”。传说天马山古称“干山”,志载:“世传夫差冢干将其山”,因春秋吴国干将铸剑而得名,这和浙江德清莫干山的传说颇为相似。又据旧《图经》记:“有干姓者居此”,《圆智寺记》中也谓:“山后皆干姓所有,故名‘干山’”,而元代钱惟善则有“干氏千年居此山”的诗句。
告别“北峰观日”,经天马二峰之一的南高峰,在上峰寺遗址前方的空地里稍事休息,还荡了一回秋千,这才往东面山路而去。回想一路行来,曾时刻留意山间有无野茶,并为事先未携西佘山茶籽来此而惋惜。还有,也许是因为沧海桑田的变迁,“水脉无穷,味谈且甘,可供茗饮”的濂泉和濂池,亦不复得见,令人平添几许遗憾。
经过骑隆堰,穿行于竹木苍翳中,最后,到了位于东麓的“三高士墓”。所谓“三高”,乃元代杨维桢、陆居仁、钱惟善三位高士。他们虽然分别来自会稽、华亭和钱塘,但因志趣相合而悠游归隐天马,百年后均埋骨于此,堪称千古佳话。另据记载:“万历甲申华亭知县陈秉浩封土修墓,立三高士碑于其上。”可惜笔者没注意到此碑,只是归来后入夜才猛然忆起,“三高”之一的铁崖道人杨维桢,不仅为《茶经》作过序,还流传下一篇《煮茶梦记》的奇文呢。
从东大门下山,沿环山道路前往天马镇,发现山南陡峭险峻,时见危崖峭壁。渐行渐远,行至镇口回望,山势确如昂首脊弓之天马,奇哉!壮哉!

原文网址: http://www.jixiawh.com/bbs/viewthread.php?tid=8655
|
 网易BLOG地址: http://nong0916.blog.163.com
新浪BLOG地址: http://blog.sina.com.cn/nong0916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
|
 姓名:干建农 总版主  户籍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 积分:22946 最近:18-08-04 网站身份:副管理员
|
|
 姓名:干秀萍 VIP会员  户籍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 积分:3101 最近:14-04-01
|
发表:2008-09-26 20:19:43  Re:“干山”简直太美了,有空一定去观光旅游!
|
第2楼 |
这里曾是干氏祖先的居住地,我们一定会去拜谒祖先的,干山真的是太美丽啦,风景秀丽、景色如画!
|
 愿干氏家族越来越兴旺
|
|
 姓名:干建农 总版主  户籍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 积分:22946 最近:18-08-04 网站身份:副管理员
|
|
 姓名:干建钢 VIP会员  户籍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区 积分:616 最近:09-08-03
|
发表:2008-09-28 08:58:25  Re:此山以前似乎没有听说过呀?谢谢总版主的介绍!
|
第4楼 |
风景确实很美,又与干家有关,一定找机会去看看!
|
|
 姓名:干婕 VIP会员  户籍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 积分:3634 最近:12-08-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