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g ]
[ reg ]
 
  首页 >> 崛起论坛 >> 清茶斋 >> 查看帖子
   本版版主:干恩成   
   干山 (天马山)  
    
    姓名:干建农 总版主
    
    户籍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
    积分:22946
    最近:18-08-04
  发表:2008-10-03 15:06:17 人气:756 回复:5 查看用户信息 回复该贴 给干建农发站内短信 楼主

  
                     干山(天马山)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位于天马乡境内,在县城西北约11公里,山有两峰,状如行空天马,首昂脊弓,故名。原名干山,相传春秋时吴干将铸剑于此。据元代杨维桢《干山志》中记:“世传夫差冢干将其山”。又据旧《图经》记,有干姓者居此;《圆智寺记》中也谓山后皆干姓所有,故名干山。元代三高士之一钱惟善诗有“干氏千年居此山”之句。旧时,山多琳宫梵宇,每逢阳春三月,松郡乡民,诣山礼于中峰东岳祠,香火特盛,故俗称“烧香山”。

  天马山高冠九峰,海拔98.2米。周围2.5公里,山地面积约1800亩。山势陡峻,山体脊线近东西方向,长约0.8公里,南北山体宽约1公里。南坡陡,常出现峭壁;北坡缓而长,山形不对称。

  在斜塔东18米处有古银杏一株,树龄已达700余年。今树干枯死,仅东南一枝年年抽芽发叶,生机盎然。

  嘉庆府志载有“十景”:(1)三高士墓(三高士碑)。在山东麓,为元代著名文人杨维桢、钱惟善、陆居仁三墓的合称。杨为浙江会稽人,钱为浙江钱塘人,陆为华亭人,3人同隐干山,死后皆葬于此。南为杨墓,其左2丈为陆墓,又稍左靠北1丈为钱墓。据《干山志》记:“万历甲申华亭知县陈秉浩封土修墓,立三高士碑于其上。”(2)看剑亭。元杨维桢所筑,以求干将剑。(3)餐霞馆。在朝真道院左侧,明万历年间周盛筑,崇宏壮丽,前有丛桂五株,大可合抱。(4)八仙坡。又名八仙石。相传八仙曾过此。据《干山志》有八仙石,位置在圆智寺后,散列于干山之半,若诸葛武侯八阵图。现掩没在杂草丛林中。(5)留云壁。在朝真道院前,有一处石壁,高过百仞。(6)二陆草堂。在天马山南麓,五代后晋所建圆智教寺即草堂旧址。明嘉靖间,寺僧镜圆募缘重建,于隆庆己巳八年(1569年)告成。相传为二陆读书处。陆机、陆云于吴灭后,在干山建草堂,闭门读书十年(一说在小昆山)。明代钱思周在寺西偏,建二俊祠,以祀二陆,隆庆中曾重修。(7)半珠庵。在天马山西麓,系天马周氏家庵。庵西为其祖莹。庵中有楼三间。其侧有精舍,曰“香岩”,为周氏先祖读书处。(8)双松台。在塔院下,双松为杨维桢手植。(9)一柱石。(10)濯月泉。又称天下第四泉、片玉泉、浴眼泉。据《干山志》记,在原朝真道院、餐霞馆后,旧时曾建亭其上,董其昌题有“山引三花秀,名因片玉高”之句。明何三畏曾作“第四泉记”云:“考之郡志,天马山有浴眼泉,掬之明目,而此泉自地涌出,缘石壁数仞,自苍苔紫藓间汩汩而下。羽士沿其流处,发其脉,广深丈许,得石地中,模糊一石,拂之,隐隐有点画形,因洗而视之,有‘天下第四泉’五字。”而嘉庆府志载濯月泉又名第四泉;《娄县志》则记:“有泉曰片玉,掬以颒面,云能明目。”故实为一泉4名。

[天马山]

  濂泉和濂池 泉在半珠庵左,去地可四五丈,山岩壁立,水脉无穷,味谈且甘,可供茗饮。据《干山志》记载,泉分左右,相距十步许,左泉状若耳形,右泉状若井幅。蜿蜒而下,下注悬为瀑,汇为涧,积而为池,阴晴不歇。据传为古代干将淬剑池。历史上曾作为天马山望族周氏的家泉,而周氏源出濂溪,故名泉为濂泉,以示不忘家族渊源,后周氏易名濂池,俗称周家荷潭。池方二亩余,距山麓仅数步,前通秀溪。当时池植莲藕,池中数百尾游鱼鳞鳞,孤塔倒映,波动不移。池畔垂柳依依,鱼矶层错,隔岸青壁陡立,极富泉池之胜。

  上清泉 据《干山志》记载,在天马山的中峰,原元代宣抚使周显祠的下面,为宋徵士周镛所凿。深四五丈,通体块石上刻“上清泉”3字,旁镌“咸淳癸酉山隐题”7字。

  双石鱼 《干山志》作双鱼石,原在山顶,相传被风雨化去。志载,其胁有泉,游人掬以頮面,云能明目。

  圆智教寺 在干山东南麓。为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就二陆草堂废址修建,为松江著名寺院之一。寺内有多处僧舍楼阁,如紫凝山房、竹虚山房、八峰竹楼(亦称竹楼房)、慧修阁、梵音堂、潮音堂等。寺前东南隅旧有砖塔一座,名中阳塔。

  上峰寺 在天马山南高峰,明成化年间建,内供铜铸饰金观音像。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于大殿东南隅建摩云阁,崇伟壮观。此外尚有三清殿、祖师殿等。

  中峰寺 在山半,有斗姥阁等建筑。

  朝真道院 在护珠塔下,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建造,有玉皇阁、三清殿等建筑。

  玉皇殿 在山之中峰,朝真道院后,明景泰元年(1450年)修建。

  东岳行宫 在中峰寺旁,斜塔之上。元大德八年(1304年)宣抚使周显建。旧时香火特盛。其西偏旧有地藏殿,向属圆智教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里人改奉东岳掌刑之神杨侯(俗称杨老爷),改称酆都杨侯庙,并建两庑山门。

  护珠塔(斜塔) 在天马山中峰之右。

  山舟 建于干山,为宋代周氏兄弟周镛、周镐藏修之所。赵孟頫题额。因山居安,舟涉险,取“居安思危”之意,且舟、周同音,故名。

  来鹤轩 在天马中峰岳祠之侧。据《干山志》记载,轩西当小赤壁,似天然屏障。壁右瞰泖湖,一白万顷,凭高远眺,如置身世外。

  丛桂轩 在山前荷潭之右。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修建,董其昌书额。

  读书台 相传为二陆读书处。岩下有二松,乔柯劲干,传说为晋代遗物。钱师周曾题曰“双松台”。另据嘉庆府志记载,双松台在塔院下,双松为元代名士杨维桢手植。

  菊庄 在干山下。据嘉庆府志,为元代陶宗仪种菊处。

  竹溪精舍 在半珠庵处,为周悌纪念其先人嗜爱青竹,于祖莹墓庐处,缘溪植竹万竿,结庐守墓。俗称竹弄。

  万松园 在山南,隐士周纪所筑。园内遍植松树,在明嘉靖年间倭寇之乱(1553~1556年)中,被砍伐殆尽。

  太虚楼 明代王俞居干山时所筑。在岘村南,有池,纵横约五六亩,于池中建一楼阁,清流四绕,弥望汪洋,回视九峰,皆在目睫,取“太虚一点”之意,名曰“太虚楼”,实据山中之胜,故莫是龙又题为“选胜楼”。

  南园 在干山南,明代吕廷振别业。其中以白蘋洲为最著名。周厚地有《白蘋洲记》:“天马吕氏代多硕彦,文学廷振尤称博雅,购别墅于山下,著称南园,池馆竹石,俱倩蔚幽丽,而白蘋洲之胜特著。长桥卧波,约以朱柱,遥通两岸,回房曲舍,环绕于其间”。后园遗址归周氏所有,重加构筑,名“岘村小筑”。

  小孤山园 在山西麓,为何忠炘所葺。依山结构,竹木苍翳,泉石清幽,揽一山之胜。此园最大特色是植老梅数十株,效杭州孤山探梅之胜。园中有12景:四宜轩、花间草堂、渔山水舫、懒云窝、卧云谷、蓄云峡、红亭、霞红桥、琴台、积翠他、窗前岛、墙下矶。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原文网址: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4/node2250/songjiang/node47310/node47312/node47314/userobject1ai33671.html ;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上海通"网)


网易BLOG地址:http://nong0916.blog.163.com

新浪BLOG地址:http://blog.sina.com.cn/nong0916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姓名:干建农 总版主
    
    户籍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
    积分:22946
    最近:18-08-04
    网站身份:副管理员
发表:2008-10-03 19:09:03  查看用户信息 引用回复该贴 给干建农发站内短信
   Re:干山风景
第1楼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网易BLOG地址:http://nong0916.blog.163.com

新浪BLOG地址:http://blog.sina.com.cn/nong0916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姓名:干建农 总版主
    
    户籍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
    积分:22946
    最近:18-08-04
    网站身份:副管理员
发表:2008-10-03 19:22:14  查看用户信息 引用回复该贴 给干建农发站内短信
   Re:干山风景
第2楼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网易BLOG地址:http://nong0916.blog.163.com

新浪BLOG地址:http://blog.sina.com.cn/nong0916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姓名:干秀萍 VIP会员
    
    户籍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
    积分:3101
    最近:14-04-01
发表:2008-10-03 20:50:56  查看用户信息 引用回复该贴 给干秀萍发站内短信
   Re:认真看了一下,此帖子属资料性的权威发布,版主又找出许多资料图片插入,珍贵!
第3楼

  此帖子系资料性的,比版主国庆节前发布的帖子更加具有权威性!值得一读!"干山"确实是一座历史名山!一定要找机会去游览!!!

                                        


愿干氏家族越来越兴旺
    
    姓名:干建农 总版主
    
    户籍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
    积分:22946
    最近:18-08-04
    网站身份:副管理员
发表:2008-10-16 07:10:34  查看用户信息 引用回复该贴 给干建农发站内短信
   Re:天马山文化
第4楼

  
                           天马山文化


                               山 


天马山

   位于松江古城西北约 15 公里 的天马山镇境内,系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与佘山相望,南和小昆山对峙,西近淀山湖风景旅游区,北同青浦区为邻。境内天马山、横山、钟贾山和小机山四峰蜿蜒起伏于平畴沃土之间。天马山海拔 98.2 米 ,周围 2.5公里 ,山地面积 1800 亩。山形如行空天马,故名天马山。山旁有两处山根:天东南伏而复起,形如马槽,名曹泾山;东北渡小溪别出小山,古人称其天马之鞭,名鞭山,也说天马之缰绳,名绳山,又有马尾山之说。 天马山原名干山。相传春秋时干将在此铸剑而得名,又说有干姓者居此而得名。旧时山上多琳宫、梵宇,上为上峰古寺,中为中峰禅寺,下为朝真道院。邑人每年三月诣山进香,因香火旺,故又名烧香山。山上原有岳祠、来鹤轩、变石鱼、二陆草堂、看剑亭、八仙坡、半珠庵、留云壁等十景。还有著名的三高士墓(元末明初著名文人:山阴的杨维桢、钱塘的钱维善、华亭的陆居仁)。现古迹大多已毁,山上现存一座护珠宝塔,塔边有一棵银杏树,相传有五百多年历史。

 

机山

   位于天马山镇境内,山与山下平原村均因西晋著名的文学家陆机而得名。因机山较小,故又名小机山;又形如公鸡,俗称小鸡山。山高 38.9 米 ,山形小巧秀丽,树木茂盛。山麓有平原村原始社会古遗址。山上原有吕公祠、吏部园、醉眼石、眉公眠处,坎离泉、双蛟壑、鸡鸣岭、绿云河、真珠浦、醉花阁等景,今已毁。

 

横山

  位于天马山镇境南 1.5 公里 ,北距机山约 2 公里 ,山形东西横卧,故名。当地俗称扁担山。据《云间志》记,为纪念西晋著名文学家陆云,唐天宝六年(公元 747 年)改名横云山。山东西长约 1.2 公里 ,山地面积 800 亩,高 68 米 。山上为松、竹覆盖,山下有绿水环绕,水光山色,风光秀丽。隔水东面原有奇石隆起,为著名的“小赤壁”,又称小横山。因挖山取石,小山已被炸光,现存深入地下 60 余米,直径约 200 米 的深潭,古迹已不存。横山巅有一条东西向的逶迤小路。山上原有白龙洞,又有联云障、祭龙潭、丽秋壁、碧岩、三冷涧、只怡堂、来谷潭、忠孝祠、黄公庐、得月塔等景,今已毁。旧时山多松枫之胜,当地人有每年九月九重阳节登此山习俗。

钟贾山

  位于天马山境内,与天马山东麓相连,东隔沈泾塘与卢山相望。相传古时钟、贾两性居此而得名;又因介于云间九峰中间,故又称中介山。山高海拔 38 米 。山上原有玉清观、寿安寺,内有半云亭、心远亭等名迹,今已毁。钟贾山虽处于九峰中间,但不在九峰之列。

                   古文化遗址 

小机山遗址 ( 平原村古文化遗址 )

  位于松江区境内西北部的天马山境内,天马镇西北小机山附近1958 年县文化部门组织文物普查中,在南北穿过平原村的新开河两岸,发现了暴露在外的文化层,在现场采集到大量新石器时代遗物。其中有石凿、灰陶弦纹簋,黑衣灰陶镂孔高把豆,和夹砂红陶鼎等残器。也有各种纹饰的印纹陶残器。 1979 年夏,在小机山附近农机厂金工车间约 60 公分 深地下,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刀、石犁、石镰、陶罐、陶盘、陶杯等。据考,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距今约 6000 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钟贾山文化遗址

  位于天马山附近钟贾山下。 1956 年县文化科组织文物普查时,在南边山脚下,面积约 一千平方米 的范围内发现一批古代遗物。有石镰、陶罐、陶盘等。经考证,该地为古文化遗址,距今约四千年。 1980 年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点。

银杏树

  在天马山斜塔东 20 米 处,有一古银杏树,相传为宋银甲将军周文达亲手种植,树龄至今已有 700 多年。古树分枝呈爪状,互为呼应。当地人传说古银杏乃“神之手”,支撑着护珠塔斜而不倒;又传说在树干上钉上一只铁钉,就会得子,故后世人在树身上钉有大量铁钉,致使树杆大部枯萎。幸运的是,还有一主枝长得生机勃勃,成为一大景观。现由市文管会作古文物保护对象,在树四周架上铁栅栏,供游人观赏。

 

护珠塔

  位于天马山的中峰之右,砖木结构,七层八角形。残高 19 米 。塔始建年代,据清嘉庆《松江府志》七十五卷寺观,圆智教寺一条记:“寺后护珠宝塔,宋元丰二年(公元 1079 年)横云里人许文全建”。又据《干山志》卷十古迹记载:中阳塔即干山圆智寺砖塔,在“圆智寺二门内,左砖塔四级高可三寻,宋元丰时,横云山人许令字文全建”。又记“宝光塔在干山之半,高七级,登览者极江海之观,干山杂志宋绍兴丁丑招抚使周文达奉高宗所赐五色佛舍利藏于中,时现宝光故名”。塔因长年无人管理,损坏严重。据清人诸嗣郢的《明斋小识》记:乾隆五十三年(公元 1788 年)寺里演戏祭神,燃放爆竹,火星飞至塔顶,因而起火,烧去塔心木及扶梯、楼板等,塔梯、腰檐、平座也都毁坏,仅剩砖砌塔身。后有人在砖缝中发现元丰钱币,遂拆砖觅宝,使底层砖身西北角逐渐拆毁,形成一个约两米直径的大窟窿,因此塔倾斜日趋严重。1982 年勘查结果,塔身向东南倾斜 6 ° 5 2 ′ 5 2 ″ 。因塔严重倾斜,故俗称斜塔。又据专家考证,塔斜原因和塔基土质软硬不均匀有关。 1982 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组织成立了“天马山宋护珠塔研究修缮组”。 1983 年开始施工修理,于 1987 年竣工。据《人民日报》报道:此塔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斜 1 °多。1980 年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马特产 

天马鸡蛋麻饼 

   为天马山镇北泰丰糖果店所制,该店创建于 1911 年,店主姓吴。麻饼系选用精白面粉,鸡蛋,上等白糖,夹以黑白芝麻、各种果脯、豆沙枣泥等作馅,重糖重油,制出百果、豆沙、枣泥等麻饼,香、苏、松、甜,驰名江浙沪一带。 

天马山樱桃  

    元朝时,天马山有樱珠湾,本地人广植樱桃以营利,岁月深久,林叶茂菁,遂成胜地明顾清变有《忆家园樱桃》诗:“花发园亭记别离,忆花又遇别离时。赤瑛盘上筠笼里,各自伤心各自知”。后世何时零落,已不可考,以松江九峰自然条件看,种植樱桃还是适宜的。 


原文网址:http://www.tmsgm.com/tmfw/index.html


网易BLOG地址:http://nong0916.blog.163.com

新浪BLOG地址:http://blog.sina.com.cn/nong0916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姓名:干秀萍 VIP会员
    
    户籍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
    积分:3101
    最近:14-04-01
发表:2008-10-29 23:31:51  查看用户信息 引用回复该贴 给干秀萍发站内短信
   Re:上海松江干山(天马山)
第5楼

  
                    上海松江干山(天马山)    

  出松江城西北约11公里,佘山西南,便是被古时称为干山的天马山。据史料记载,元代寓松文士扬维祯撰写的《干山志》说:“世传夫差冢干将其山。”又传说春秋吴国干将铸剑于此而得名。元代“三高士”之一钱惟善诗有“干氏千年居此山”之句。后人因观其形状如天马耸脊,故称“天马山”。
    天马山是松江境内九峰中最高的山峰,周围2.5公里,山地面积1800亩。
    据说古时山上多梵宫寺院,每逢阳春三月,松郡乡民便纷纷登山进香,香火极为旺盛,天马山由此在民间又被称作“烧香山”。在天马山众多的寺庙中,规模最大的可算是园智教寺。在这座寺庙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塔,名叫“护珠宝光塔”,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许文全建。塔高20余米,共七级八面。放眼望去,虽塔身显小,但屹立山间,仍不失挺拔俊秀。《干山志》称:“登览者极江海之观。”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高宗赐五色佛舍利藏于此塔内,后人时常可观其宝光显现。据目睹此景者说,每当日出或傍晚时分,阳光透过带水气的云雾,就会在塔的四周出现一个七彩的光环。这同我国几处名山佛光,如黄山佛光、峨眉山佛光的形成原理一样,它使天马山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朝拜。到了清代,天马山香火仍很旺盛。据清人诸联的《明斋小识》记载: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寺里演戏祭神,由于燃放爆竹不慎,而造成火灾,烧去塔心木及扶梯、楼板等,塔梯、腰檐、平座也都被毁坏,仅剩砖砌塔身。现在塔身上截西南角留残木一段,便是明证。后人在塔砖缝中发现宋代元丰钱币,遂不断拆砖觅宝,使塔底西北角砖身逐渐被拆去,形成2米直径的大窟窿。由于地基变动,使塔身逐渐朝东南方向倾斜。据1982年勘查,塔顶中心移位2.27米,护珠宝光塔比意大利比萨斜塔还倾斜1度多,可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斜塔。
    紧挨斜塔20米处,有一古银杏树,相传为宋银甲将军周文达亲手种植,树龄距今已有700多年。古树分枝呈爪状,互为呼应。当地人传说古银杏乃神之手,支撑着护珠塔斜而不倒;又传说在树干上钉上一只铁钉,就会得子,故后人在树身上钉有大量铁钉,致使树干大部分枯萎。值得庆幸的是,还有一主枝长得生意盎然。
    在天马山护珠塔南坡,有被誉为“天下第四泉”的濯月泉。明何三畏曾作“第四泉记”:“考之群志,天马山有浴眼泉,掏之明目。而此泉自地涌出,缘石壁数仞,自苍苔紫藓间汩汩而下。羽士沿其流处,发其脉,广深丈许,得石池中模糊一石,拂之,隐隐有点画形,因洗而视之,有‘天下第四泉’五字。”现在,泉源几近枯断,大雨天才见涓涓泉水从岩石缝隙间流淌而出。
    拾级而上,站在天马山最高峰———北高峰处,若遇天晴气爽日,游人往东南眺望,东海汪洋,大小金山,隐约可见;往西眺望,泖河片片,碧波万顷,帆影点点。在北高峰顶部还有一凸起平台,约5平方丈,其平如砥,古称舞剑台。据《干山志》载:此处为“宋银甲将军周文达舞剑台遗址……”
    漫步山间小道,竹林环抱,聆听寺庙钟声,令人心旷神怡。在整座山的东、南、西、北方向和山巅处,曾分别建有圆志教寺、东岳行宫、上峰寺、中峰寺和朝真道院,但由于旧时战乱,大都遭到破坏,现已难觅踪迹。目前保存尚为完好的只有“三高士墓”。此墓为元代著名文人扬维祯、钱惟善、陆居仁三人墓的合称,据《干山志》记:“万历甲申华亭知县陈秉浩封士修墓,立‘三高士碑’于其上。”


  


愿干氏家族越来越兴旺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1/1页 5条 10条/页

论坛图例: 发贴者信息  引用留言  删除  编辑  发站内短信 
回复该贴(划勾则可以直接回复该贴)

加入收藏 |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与我联系 | 管理入口

  2008-2023 版权所有 苏ICP备08022975号
 Server:172Ms  D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