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译文] 打不过敌人最强的主力,那就避开它的锋芒,去削弱它的气势,出现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现象。 [按语] 强大的敌人虽然一时阻挡不住,何不避其锋芒,以削弱他的气势。士气旺盛,就投入战斗;士气不旺,就应该避开敌人。削弱敌人气势的最好方法是采取攻心战。还有人说,敌人再强大也会有弱点,我方突然击败敌人的薄弱之处,再去击败敌人主力,这也是釜底抽薪的具体运用。战争中也经常使用袭击敌人的后方基地、仓库,断其运输线等战术,同样可以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用计例说] 公元前265年,秦国攻打赵国,迅速占领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当时,赵国由于皇帝年幼由赵太后主政,她决定向齐国求救。齐王要求拿儿子长安君做人质,只要长安君到了齐国,援军立刻出发。否则不发兵援助。将儿子做人质赵太后舍不得, 左师触龙拜见太后晓以大义,最后说:"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地又赐宝,却不让他趁着赵国危难的时候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自己凭什么在赵国生存呢?" 赵太后终于同意了儿子长安君做人质。釜底抽薪赵国摆脱危机。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译文] 趁着敌人内部发生混乱,一些弱小的力量左右摇摆不定,没有主导的情况下,设法使这些弱小势力归顺我方,被我方利用,就像天黑了就要准备睡觉休息一样自然。 [按语] 古代兵书<<六韬>>中列举了敌军的衰弱之象:全军多次受惊,兵士军心不稳,互相恐吓说敌方强大,相互传言说己方不利,交头接耳,妖言不断,谣言惑众,不怕法令,不尊重将领.......这时,可以说水已经混了,就应该乘机捞鱼,取得胜利。运用此计的关键,是指挥官一定要正确分析形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把水搅浑,主动权就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用计例说] 赤壁大战曹操败了之后,孙权和刘备都想乘胜攻打南郡。刘备到东吴说:听说都督周瑜要攻打南郡,特来相助。但都督不可轻敌,守将曹仁勇不可挡。周瑜一向骄傲自大,听刘备这话很不高兴,脱口而说:我若攻不下南郡,就听任豫州(即刘备)去取。刘备盼的就是这句话。周瑜发兵却中了曹仁诱敌之计,自己中箭而返。曹仁见周瑜中箭非常高兴,天天派兵来叫阵,周瑜出阵应战,战不多时,周瑜口吐鲜血坠于马下。其实这是周瑜用的一计。曹仁不知,想乘胜劫营,当天夜里,曹仁只留少数士兵守城,大军趁黑冲进周瑜大营,营中空无一人,曹仁知道中计急忙退兵,遇到周瑜的埋伏,只得往北逃窜。这时周瑜立即率兵直奔南郡城,只见南郡城头布满旌旗,刘备乘周瑜和曹仁斗计、混战之时,命赵云轻易攻取了南郡。周瑜自知上了诸葛亮的大当,气得昏过去了。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译文] 保存原来的形态,进一步完善各种态势,要让自己的友军不怀疑,也要让敌人毫不察觉,不会采取什么行动。我方暗中谨慎地转移主要力量,避开强敌,免受损伤。 [按语] 认真分析形势,准确做出判断,摆脱敌人,转移部队,决不是消极逃跑,一走了事,而应该是一种分身术,要巧妙地暗中调走精锐部队去袭击别处的敌人。但这种调动要神不知,鬼不觉,极其隐蔽。因此,一定要把假象造得有逼真的效果。转移时,依然要旗帜招展,战鼓隆隆,好象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阵势,这样可以使敌人不敢动,友军不怀疑。 [用计例说] 宗朝开禧年间,金兵多次来犯,宋将毕再遇与金军鏖战多次,金兵调来了部队,这时宋军疲惫不堪,如硬拼必败无疑。毕再遇为保存实力,准备暂时撤退,这时帐外传来马蹄声,他眼睛一亮计上心来。半夜时分,毕再遇令兵士擂响战鼓。金军以为宋军劫营,准备迎战,但好长时间不见人,金军以为宋兵使用疲兵之计,故意吵得他们不能休息,于是下令全军回营继续休息。第二天进攻宋营时才发现宋军已经人去营空。原来毕再遇使用了"金蝉脱壳"之计,用羊倒绑在树上,羊蹄子下放了几十面鼓,倒悬的羊拼命挣扎,踢在鼓上咚咚响象擂战鼓。这就是"悬羊击鼓金兵被惑 金蝉脱壳主力转移"。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译文] 那些势力小、力量弱的敌人,我们应该采取围困的方法去歼灭他。如果等走远了再去追击,反而得不到什么好处。 [按语] 关门捉贼,不仅仅是害怕敌人逃走,而且怕他逃走之后被他人所利用。如果关门不紧,让敌人逃脱,千万不可轻易追赶,防止中了敌人的诱兵之计。 [用计例说] 唐末黄巢起义,攻占了长安,但唐军力量很大,调集兵马,直逼长安,黄巢见形势危急,不宜硬拼。黄巢决定退出长安。唐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长安,众将欣喜若狂,纵容士兵抢劫百姓财物。长安城内一片混乱,唐军将领也被胜利冲昏头脑,成天饮酒作乐。黄巢派人打听到城中情况,当天半夜时分,急令部队迅速回师长安。打得唐军措手不及。黄巢用"关门捉贼"之计,重新占据长安。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译文] 受到地形、地势的限制和阻隔,先攻取离我们近的敌人是有利可得的,而隔着近的敌人去攻打远处的敌人是有害的。采取不同的做法,使敌人相互猜疑、背离。 [按语] 远交近攻的谋略,不只是军事上的谋略,它实际上更多指总司令部甚至国家最高领导者采取的政治战略。对邻国和远方的国家,大棒和橄揽技相互配合运用,千方百计与远方的国家结盟,对邻国则挥舞大棒,把他消灭。如果和邻国结交恐怕变乱会在近处发生。 [用计例说]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睢献"远交近攻"的计策,他说即使伐齐胜了,也无法占有他的土地。还不如与齐国交好,攻打近邻韩、魏两国。然后逐步扩张势力。秦昭王采纳了他的建议,先攻下韩、魏,又攻破赵、燕,统一了北方;攻破楚国,平定了南方;最后用雄厚的兵力,把齐国也打败了,最终实现了他统一天下的愿望。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译文] 处在敌我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敌方要是威胁小国顺从于他时,我方应当借机去救援,以便渗透扩展自己的势力。对于处在敌人胁迫下的国家,只作口头的救援承诺,却没有举兵践行诺言的行动,就不会得到它的信任。 [按语] 处在夹缝中的小国,一方想用武力威逼他,一方却用不侵犯他的利益来诱骗他,乘他心存侥幸之时,立即把力量渗透进去,控制他的局势,使其不能战斗,所以,不需要打什么大仗就可以将他消灭。此计的关键在于"假道"。善于寻找"假道"的借口,隐蔽"假道"的真正意图,突出奇兵,往往可轻而易举地取胜。 [用计例说] 春秋时期,晋献公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大臣荀息献计,离间两国使他们互不支持。晋献公依计而行。后来,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伐虢的借口。晋军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取得胜利。回国时,晋国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给虞公。虞公大喜。晋将里克装病,要求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答应了。几天后,晋献公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不一会儿,只见城中起火,虞国京城已被晋军强占。晋国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这就是历史上的"假道伐虢"。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译文] 频繁地变更友军的阵容,暗中把他的精锐部队抽换掉,等到他内部没有了中坚力量,自然就会崩溃,我们就可以乘机兼并他的所有兵力了。这就如同拖住了轮子,车子就不能动了。 [按语] 古代作战,双方要摆开阵式。列阵都要按东、西、南、北方位部署。阵中有'"天衡",首尾相对,是阵的大梁;"地轴"在阵中央,是阵的支柱。梁和柱的位置都是部署主力部队的地方。因此,观察敌阵,就能发现敌军主力的位置。如与友军联合作战,应设法多次变动友军的阵容,暗中更换其主力,派自己的部队去代替它的梁柱,这样就会使他的阵地无法由他自己控制,这时我方可以立即吞并友军的部队。这是吞并这一股敌人再去攻击另一股敌人的首要战略。以上这段按语,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军阀割据、相互吞并的情况。所谓友军,不过是暂时的联合对象。不过,从军事谋略上去看,重点也可以放在对敌军"频更其阵"上。也就是多次佯攻,促使敌人变换阵容,然后伺机攻其弱点。这种调动敌人的谋略,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用计例说] 刘邦称帝后,害怕手下诸侯王兵权过大,对他形成威胁。诸侯王韩信的势力最大,就把他调进京城软禁起来,韩信想到自己忠心耿耿,辅佐刘邦打天下,而今落得如此下场,非常寒心。公元前200年,刘邦封陈稀为相,去攻打匈奴。韩信私下会见陈稀,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他,让他起兵反汉,自立为王。陈稀自立为王后,刘邦带兵平叛。韩信与陈稀约定起事后,他将在京城诈称奉刘邦密诏,袭击吕后及太子,两边夹击刘邦。可是韩信的计谋被吕后看破。吕后和丞相陈平设下一计,派人在京城散布陈稀已死、皇上得胜、即将凯旋。韩信听到这个消息,不知真假,大为恐慌。一日,丞相陈平到韩信家中,谎称皇上已回朝,要召见韩信,韩信只得与陈平同车进宫,结果被吕后杀掉。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译文] 强大的势力想要控制弱小的势力,应该以警告的方式去诱导他。刚强而不偏激可能得到人们的信服。冒险行事,果断而又勇敢,也能使人顺从。 [按语] 统率不服从自己的部队去打仗,如果你调动不了他们,这时你想用金钱去利诱他们,反而会引起他们的怀疑。正确的方法是:你可以故意制造些错误,然后责备别人的过失,借此暗中警告那些不服从自己指挥的人。这种警诫,是从反面去诱导他们,这就是用强硬而险诈的方法去迫使士兵服从。或者说,这就是调动部将的方法。 [用计例说] 春秋时期,齐景公派田穗苴带兵攻打晋、燕联军,又派宠臣庄贾作监军。田穗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营门集合。第二天,田穗苴早早到了营中,可直到黄昏,庄贾才醉熏熏地来到营门。田穗苴很气愤,叫来军法官问:"无故误了时间,按照军法应如何处理?" 军法官答道:"该斩!" 田穗苴立即将庄贾斩首示众。全军将士看到连齐景公的宠臣也敢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谁也不敢不遵守命令了。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译文] 宁愿假装什么都不知道不采取行动,也不要假装什么都知道而轻举妄动。就像是云压住了雷一样,静待时机,不露机巧。 [按语] 自己非常清楚,却伪装不知道;现在假装不行动,是因为现在还不可能行动,必须等待时机再行动。真正善于打仗的,决不会炫耀自己的智谋和武力。时机不到,镇定得像个呆子。如果假作癫狂,肯定会泄露机密,让敌方怀疑。所以,装痴的肯定取胜;装癫狂的必然失败。 [用计例说] 北宋名将狄青讨伐一小国时,为了鼓舞士气,他拿出一百枚铜钱祈祷说:"要是我军这次能打胜仗的话,您就让铜钱全部正面朝上!" 狄青当着士兵的面把铜钱一撒,一百枚铜钱竟然全部正面朝上。士兵们齐声欢呼,以为神仙显灵了,顿时士气高昂。这次战争,宋军大获全胜。事后,狄青告诉他的幕僚说,这些铜钱是他特制的,两面都是一样的,幕僚拍案叫绝。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译文] 借给敌人一些方便,露出一些破绽,诱导敌人进入我们的圈套,然后再切断敌人的前应和后援,使敌人陷入绝境。敌人遇到了灾难性的打击,也只能怪自己太贪婪,才这样陷入绝境的。 [按语] 什么是唆?唆就是用利去引诱敌人。你引诱敌人而不先给敌人开方便之门,那还是不行的。开方便之门,就是事先给敌人安排一个梯子。既不能使他怀疑,还要让敌人能清楚地看到梯子。只要敌人爬上梯子,就不怕他不进己方事先设置的圈套。 [用计例说] 南宋时期,金兀术进犯顺昌城。顺昌知府陈规向刘绮请教抗金方略。刘绮说只要城里粮食充足就不要怕。初夏,金兀术领兵至顺昌,利用金兀术骄傲心理,刘绮派人到金兵营下战书。金兀术一见骂道:给我下战书,我见他们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叫他尝尝我金兀术的利害。 下战书的人说:刘将军让我传话说,要为你搭建五座浮桥,请你到河西岸决战,不知你敢不敢渡河作战? 金兀术火冒三丈说:本帅有请必到,绝不怕他。 夏天的太阳烧烤着大地,金兵因赶路又累又渴,等他们渡浮桥时,都到河边喝水,连战马都喝起水来。哪知刘绮在水里下了毒,金兀术的兵个个都瘫倒在地,这时刘绮命令几百精兵出城迎战,这一仗,宋军几乎没费一兵一卒,便把金兀术的兵歼灭了。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 [译文] 借助某种手段或某种局面,制造一种气势,兵力虽然弱小但气势宏大。如同高空飞翔的鸿雁,它的羽毛就可以装饰显耀的仪表。 [按语] 用假花冒充真花,取得乱真的效果,因为战场上情况复杂,指挥官很容易被假像所迷惑,所以善于布置假情况,巧布M魂阵,虚张声势,可以慑服甚至击败敌人。 [用计例说] 三国时期,刘备起兵之初,与曹操交战,多次失利。这时,曹操率兵南下,刘备只得狼狈败退,令张飞断后,阻拦追兵。张飞只有二三十个骑兵,怎敌得过曹操大队人马?张飞临危不惧,临阵不慌,心生一计,他命令士兵都到树林里去,砍下树技绑在马后,然后在林中飞跑打转,张飞一人骑着黑马,横著丈二长矛,威风凛凛站在长坂坡的桥上。曹军好生奇怪,又看见对河树林里尘土飞扬,料定有埋伏,不敢继续追赶,张飞靠这一计掩护大队人马顺利撤退。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译文] 敌方细小的疏漏我们也要乘机插足进去,进而控制它的最关键的地方,渐渐地向前走,循序渐进。 [按语] 客有多种,暂客、久客、贱客,这些都还是真正的"客",可是一到渐渐掌握了主人的机要之处,就已经反客为主了。按语中将这个过程分为五步:争客位、乘隙、插足、握机、成功。概括讲,就是变被动为主动,把主动权慢慢地掌握到自已的手中来。分成五步,强调循序渐进,不可急躁莽撞;泄露机密,只会把事情搞坏。用在军事上,就要把别人的军队拿过来,控制指挥权。 [用计例说] 袁绍和韩馥,以前是一对盟友,当年曾经共同讨伐过董卓。现在袁绍决定夺取粮仓冀州,而冀州的守将正是老友韩馥。袁绍首先给公孙赞写了一封信,约他一起攻打冀州,又暗地派人去见韩馥说:公孙赞攻打冀州,冀州难以自保,你何不联合袁绍对付公孙赞。韩馥就邀请袁绍带兵进入冀州。这位请来的客人,逐渐把他的部下一个一个安插到要害部门。这时,韩馥清楚地知道,他这个"主"已被"客"取而代之了。为了保全性命,他只得只身逃走。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译文] 对付强大的敌人,就要制服它的将领。将领是足智多谋的,就要打击他的斗志。将领软弱,士兵颓废,那他们的气势自然就会萎靡不振。利用敌人自身的缺点来抵御敌人,从而保全自己的实力。 [按语] 势力强大,将帅明智,这样的敌人不能与他正面交锋,在一个时期内,只能暂时向他屈服。这则按语,把侍奉或讨好强敌的方法分成三等。最下策是用献土地的方法,这势必增强了敌人的力量,像六国争相以地事秦,并没有什么好结果。用金钱去讨好敌人,这必然增加了敌人的财力,象宋朝侍奉辽国那样,也不会有什么成效。独有用美人计才见成效,这样可以消磨敌军将帅的意志,削弱他的体质,并可以增加他的部队的怨恨情绪。 [用计例说] 夏朝的时候,有个叫有施的小国,遭到夏的侵略,情况十分危急。有施国的国王探听到夏桀是个好色之徒,便把国内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妹喜进贡给夏桀,这才保住了有施国的城池。这时,强大起来的商想灭掉夏,便派伊尹来夏做卧底。妹喜暗中帮助伊尹,提供机密情报。最后终于打败了夏。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译文] 空虚的事物故意显示出虚弱的样子,让敌人怀疑其中有诈;使刚和柔相互结合在一起,可以产生出神奇而又奇妙的效果。 [按语] 虚虚实实,兵无常势,变化莫测。在敌强我虚之时,当展开心理战。一定要充分掌握对方主帅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切切不可轻易出此险招。况且,此计多数情况下,只能当作缓兵之计,还得防止敌人卷土重来。所以还必须有实力与敌方对抗,要救危局,还得凭真正的实力。 [用计例说] 张守珏接替战死的王君焕镇守瓜洲,正在修筑城墙,敌人又突然来袭。城里没有任何守御的设备,大家惊慌失措。张守珏说:"敌众我寡,我们又处在成池刚被破坏之后,光用石头和弓箭是不能相持的,应该用计谋对付他。"他让将士们和他一道,坐在城上,饮酒作乐,若无其事。敌人怀疑城中有备,只有退兵。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译文] 在疑阵中再布疑阵,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使敌内部产生矛盾,这样自已就不会受损失。 [按语] 采用反间计的关键是以假乱真,造假要造得巧妙,造得逼真,才能使敌人上当受骗,信以为真,做出错误的判断,采取错误的行动。 [用计例说] 公元1134年,南宋朝廷节节败退,朝廷派投降派魏良忠、王绘去金营议和。去金营要经过扬州,爱国将领韩世忠镇守扬州。他想:何不利用两个投降派向敌人传达假军情,狠狠打击一下敌人。魏良臣、王绘来到扬州,韩世忠热情地宴请他们,席间故意透露朝廷催促他马上移营守江的消息。果然,为了讨好金军大将聂呼贝勒,他们泄露了韩世忠正率部移营守江的军机。聂呼贝勒信以为真,认为扬州城内空虚,正好夺取。于是,聂呼贝勒亲自率领精锐骑兵向扬州挺进。哪知韩世忠早己在扬州城内设下埋伏,把金兵打得一败涂地,金兀术大怒,立刻把魏良臣、王绘囚禁起来。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译文] 人是不会故意伤害自已的,若他受害,那他说的必然是真情。利用这种普通人的认识,就可以以假作真,以真作假,这样离间计就可以施行了。采取这样的方法去欺骗愚昧无知的人,能取得成功,顺从敌人的心意来行使计谋以达到目的。 [按语] 间谍工作,是十分复杂而变化多端的。用间谍使敌人互相猜疑;做反间谍,是利用敌人内部原来的矛盾,增加他们相互之间的猜疑;用苦肉计,是假装自己去做敌人的间谍,而实际上是到敌方从事间谍活动。派遣同己方有仇恨的人去迷惑敌人,不管是作内应也好,或是协同作战也好,都属于苦肉计。 [用计例说] 郑国武公伐胡,竟先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胡国的君主,并杀掉了主张伐胡的关其思,使胡国对郑国不设防,最后郑国举兵攻胡,一举歼灭了胡国。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译文] 敌军的将领众多,兵力强大,不能够与他硬拼,应当想方设法使他们自相牵制,从而削弱他们的力量。将帅如能正确运用计谋,战胜敌人,就如同得到上天相助一样。 [按语] 两个以上的计策连用称连环计,而有时并不见得看重用计的数量,而要重视用计的质量。使敌人自累之法,可以看作战略上让敌人背上包袱,使敌人自已牵制自已,让敌人战线拉长兵力分散,为我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创造有利条件。这也是连环计在谋略思想上的反映。 [用计例说] 宋代将领毕再遇曾经运用连环计,打过很漂亮的仗。他分析金兵强悍,骑兵尤其勇猛,如果对面交战往往造成重大伤亡。所以他用兵主张抓住敌人的弱点,设法钳制敌人,寻找良好的战机。一次又与金兵遭遇,他命令部队不得与敌正面交锋,采用游击战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这样退退进进,打打停停,把金兵搞得疲惫不堪。到夜晚,毕再遇准备了许多用香料煮好的黑豆,撒在阵地上。然后,又突然袭击金军。金兵应战时,他又命全部败退,金兵追击,但金兵的马闻到香喷喷的味道,不肯前进了。金兵赶不动马,在黑夜中一时没了主意,显得十分混乱。毕再遇这时调集全部部队,从四面包围过来,杀得金兵人仰马翻,尸横遍野。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译文] 全军退却,避开强敌,用退却的办法避开危险没有过错,并且这也不违背用兵的常规。 [按语] 敌人已占优势,我方不能战胜它,为了避免与敌人决战,只有三条出路:投降、讲和、撤退。三者相比,投降是彻底失败,讲和也是一半失败,而撤退不算失败。撤退可以转败为胜。当然撤退决不是消极逃跑,撤退的目的是避免与敌军主力决战。主动撤退还可以诱敌,调动敌人,制造有利的战机。总之,退是为了进。何时走,怎样走,这就要随机应变,此中的学问大得很。 [用计例说] 春秋初期,晋文公重耳为逃避祸害曾去楚国,楚王对他十分好。于是,他和楚王约定,如果以后晋楚两国打仗,他一定先退避三舍(一舍为30里,三舍为90里),以报答楚王。后来,晋楚交战,晋文公就说:全军先退避三舍。其实,晋文公是故意这样做的。因为晋文公早就探听到楚军右军是陈、蔡士兵,他们是被胁迫而来,并无斗志。他假意退兵,就是为了麻痹敌人。楚将看见晋军撤军,决定全力进攻。晋军把楚军引入包围圈。结果,晋文公大获全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