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马鞍山,文化不是洗浴出来的 洗澡这事儿,有很多种洗法。早些年国营大浴池搓泥那是一种,图个身心愉快,热气腾腾中,满眼是晃动的白肉,最好的说法是第三产业,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如今的洗澡,却被赋予“文化”意义,拔升为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最近听说马鞍山因为洗浴业发达,要打造“中国浴城”,这等气魄,足可睥睨世界。 以“中国”冠名的“中国某城”这种句式,原不鲜见。洗浴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之时,只能说明这个城市的其他竞争力已经丧失殆尽。马鞍山编制的规划中说,“走出钢城,走进浴市”,表明其对产业升级、腾笼换鸟的急切。病症是找到了,却开出一剂不怎么像样的方子。 马鞍山跟鞍山一样,都是重工业基础的城市,不是煤就是钢。从车间出来洗澡,是产业工人的生活习惯。不过九十年代以后,洗浴中心这一行业,已经被打上买春行业的标签,原是众所周知之事。我无意指称马鞍山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据闻马鞍山的洗浴行业还是比较正规的,有网友甚至将之评价为“领导满意,太太放心”,可见其健康的一面,当然,跟其他一些在BBS上颇为有名的城市相比,这绝对是值得鼓励的。 只是再正规的洗浴行业,也不过是洗澡吃饭打麻将而已,跟大澡堂子一样,也是图个身心愉快,看不出其“文化”在何处,更看不出洗浴行业对于产业升级的必要性何在,以至于提升到城市规划的层面。设若如此,我看长沙可以光明正大地搞“中国脚城”。我的一个朋友曾戏言说,夜幕降临之后,这个城市的一半人给另一半洗脚。只不过,长沙的文化产业,却是有目共睹。 或曰,这是诗仙李白故地,马鞍山还有句口号叫做“中华诗都”。这种底气不足的生拉硬扯,起太白于地下,亦将“仰天大笑出门去”。若论“中华诗都”——如果一定要评这个名号,那也该是长安城。把古诗和洗澡联系在一起,能想到的就是“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单凭李白墓地,就称“中华诗都”,未免口气也大了一些。 我不知道马鞍山的水资源是否足以支撑这个庞大的规划。中国城市水资源人均量尚不足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在节水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之时,马鞍山却把第三产业中最耗费水资源的洗浴业作为目标,这恐怕不是“科学发展”的思路。当一些地方领导一拍脑门或者一拍大腿的时候,恐怕都不是什么好主意。 “文化”是个筐,什么都能装,这种情况现在极为普遍,只是在更多时候,“文化”只是一块特别没文化的遮羞布而已。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洗浴中心早已遍地开花。大家都是明白人,一些心照不宣的东西,那还是低调一些比较好。至于“文化”,只要与城市规划沾边,多半都是很不靠谱的。很多时候就是在“文化”的名义下彻底“不文化”。 前一阵山东要建“中华文化标志城”,后来不了了之。因为人们都知道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古代的官员,干点有文化的事情,多半都是修孔庙建学校之类。我以为某些地方官员可以效仿,比如修一下学校危房,建几个社区图书馆什么的,同样是搞基建盖房子批条子,至少表面上看上去,这样比修洗浴中心更有文化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