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干建农 总版主  户籍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 积分:22946 最近:18-08-04
|
发表:2009-06-26 09:57:30 人气:527 回复:0
|
楼主 |
干国祥:那只漏水的桶
源自:平和静思的博客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12/114830/archives/2007/564235.shtml
9月22日下午一点多,伴着窗外密密的细雨一起飘荡的,是阿杜的歌声。
干国祥的讲座也就从这歌声开始了。
同以往的风格不同,这并不是一次严谨的讲座,其实今天下午他要说的内容也是昨天和今天根据代表们听了一天半的讲座后的现场反馈确定的,然后在中午的一个多小时制作完成了ppt大纲。因此,这更是一次对话,一次心灵的对话。
研究中心已经有了一个惯例,每次出行的时候,总会找一首歌与我们同行。这一次我们为自己选的是这首歌――阿杜的《andy》。
歌声再次响起来了。
“你有多久没有看过那片海,你到现在对自己究竟多明白?总是不服输,永远要比别人快,在你前方是否有你要的未来。
这时候,干国祥轻轻加了一句:“那是教育之海,你还看到那片湛蓝的教育大海吗?”也怪,他这么一加,本来一首经常听到的流行歌曲却像一下子嵌入你的生命一样,全场一下子静了,阿杜的歌声继续回荡着,一字一句也都有了不同的含义。
想到我们的过去都让人感慨,希望所有好朋友都能站起来;还有你曾经疯狂爱上的女孩,再过几年是不是依旧难以忘怀。
“每个人都曾经是一个诗人,尤其是苍南人。没有一个女孩能够比教育让我爱得更长久。”干国祥依然用他惯用的换词重新解释的方法,后面这句有些打趣,但是没有人笑,教育对于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直到现在我是不是依旧难以忘怀,还是压根就没有放怀?
可是Andy,活着是不须道理,谁都可能暂时的失去勇气。
外面不安的世界,骚动的心情,不能熄灭曾经你拥有炽热的心。
我是真的不会表达我的爱,却很在乎每个人对我的期待,平凡的角色,站在小小的舞台,我要那么勇敢的说出来……”
歌声结束,空气平静下来。可是在场的人心里却都有一片海在翻腾。是啊,曾经都是胸怀理想,曾经都是骚动的心情,面对外面不安的世界,但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我们又在坚守什么?
这时候,干国祥谈到了命运的偶然与宿命。他回顾了这次来苍南的历程,几乎和台风同时,而台风的影响也波及了遥远的江苏宝应,来的路上,不断看到因为风雨断折的树木,而巧合的是大巴司机播放的的车载音乐正好是研究中心选择的这首歌。命运是宿命的,很多东西要走过后才知道。
这句话,他用了金子美铃的一首童谣《这条路》和一个故事《那只漏水的桶》来帮助理解。故事讲了一个挑水夫每天用两只水桶给主人送水,其中一个桶子有裂缝,另一个则完好无缺,这样,两年来挑水夫其实每天只挑了一桶半的水到主人家。因此,有裂缝的桶非常羞愧,可是挑水夫让它注意挑水路的两旁,它发现,回来的路上,它漏的这一边恰恰浇灌出缤纷的花朵。
“老师们,你是那个破桶子吗?我,曾经是那个破桶子。”
干国祥的《突围》在教育在线已经广为人知,但是在听到他说自己曾经是个“破桶子”的时候,还是令人为之一动,在一个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我们是否有这样一只漏水的桶,在人生的旅途上也能收获一路鲜花呢?
他接着又解释,就上午的有效课堂教学讲座来说,也不是要求老师们一节课的每一分钟都做到有效,这样满满的两只桶,一滴水也不会漏下的话,后果会是让你看不到沿途的风景。而他自己,则开始是无意中做了一只“漏水的桶”,当初他刚开始教书的时候,就是这样一只“破桶子”,他不安心教书,不好好教书,在同事们为了成绩而阅读教参、考卷的时候,他却在大读“闲书”。什么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外国哲学,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尤其是心理学方面著作,更吸引了他较多的关注的眼光。所以,那时,干国祥所教的的学生成绩是全校较差的,考出来也总是较差的。
讲到这里,干国祥不无感慨地说:“我成了校长肩上的那只漏桶子。”但是更令他感慨的却是这只“漏桶”最终却为学校带来了一路鲜花。后来,学校的很多荣誉都是他当初漏水浇下的,在文化方面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上无意中做了准备。
27岁那年,因为人生一件特殊的经历,干国祥被学生感召,决定要好好教书,他这时才有些吃惊地发现,原来教书也简单啊。而许多同事勤勤恳恳,一直在教参和考试卷上打转转,两只桶都满满地,却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后来做班主任的经历更让他深刻体会了这一点,为了达到学校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其他班级争夺各种竞赛与三率,最后的结果是他们班全都第一。但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别的班加班加点的时候,干国祥却带着这些
孩子们远足、探险、野餐、种花。专门留了一只“裂缝的桶”。从这些经历中他再一次体会到,原来想要成绩也需要留下一只破的桶子啊。你丰盈他的心灵,丰厚他的智力背景,就会给你带来一路花香。
因此,干国祥向在场的每一个老师郑重建议:让你坚不可破的僵硬的生活,有一点点浪漫的裂缝。让这道裂缝在你长长的教育道路上,洒下一串串水珠……
但同时他也说:“至于每个人的最后结果会怎样,我不知道,每个人的裂缝是不一样的,所收获的鲜花也会不同。而新教育,打个比方来说,就是帮助你在你的裂缝下,洒下一路种子。帮助你在僵硬的教育生活,僵化的课堂教学上,打开一道小小的裂缝……”
接着他又谈到了新教育与新课程的关系问题,这是个微妙的话题,但同时也是被外界及新闻媒体广为关注的。干国祥依然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新课程是一台非常先进的机器,新教育只是最好的润滑油,它让新课程这台机器运行得更好,发挥更大的作用。将新课程在实行过程中忽略的一些问题尽可能弥补起来。
就新教育主要弥补了哪些东西,干国祥依然扣着新教育的三个核心项目来说。他强调:
课堂教学是教育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但是只抓课堂教学是抓不出课堂教学的效果的。因为课堂教学效果只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站在课堂上的教师如何?一是站在课堂上的学生如何?而教师是起决定作用的。如果不是一个对知识有透彻的了解,对孩子有透彻的了解,对教育有透彻的了解的教师站在讲台上,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只能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要让课堂真正有效起来,首先要让每个老师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丰厚起来。当然,老师所做的一切都必须作用于学生,因为所有课堂的目的都是朝向于学生的。
在这里他举了一个老朋友,也是国内中学界小有名气的新锐教师――郭初阳的例子,郭的学生非常优秀,优秀得甚至令人无法想象,干国祥又举了他自己曾经给最优秀的学生上课的经历,学生在老师面前表现的思维品质的优秀,非但一般的老师,就是极为优秀的老师,也感到因脑力碰撞而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这些孩子为什么这么优秀?就是拥有丰厚的智力背景,而新教育“晨诵午读暮省”儿童生活方式就是为孩子提供这丰厚的智力背景的泉源。因此,新教育三个核心项目“儿童课程”、“教师专业发展”和“有效课堂”是三位一体互相补充的。
针对有些老师提出的新教育做有效教学有效课堂研究是不是太老套太沉闷了的问题,干国祥用这样的比喻来回答。一座花园里有花有树,可是花和树尽管再漂亮,也不能掩盖花园中的主体建筑。课堂教学,占据在校师生近80%的时间与精力,这是一切教育--包括新教育的主体建筑。“晨诵午读暮省”儿童生活方式就好像是新教育花园,花园再漂亮,新教育的主体建筑也应该是扎扎实实的。地基很有用处,但都是不美的,可是缺少了却万万不行。因此,有效课堂就是建造新教育理想课堂的地基,虽然不怎么漂亮,但是我们要继续往高处走,就必须在这个基础之上。
而如何实现这个宏伟美妙的蓝图,就需要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校的努力。有的老师也在这两天的讲座中提到:新教育实验项目是很好,可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学生的时间从哪里来?晨诵、午读、暮省是不是做了一个虽然有益但太过奢侈的“加法”?
针对这个问题,干国祥先从教师的专业阅读结构入手,他现场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请每年阅读超过100万字的老师把手举起来。结果是应者寥寥。而100万字的要求真的很高吗?干国祥又举了自己女儿三年级寒假阅读了100多万字的例子来说明,100万字的阅读量实际上只要有十几本高段童书,三本金庸小说就够了。而对于达到100万字阅读量的老师,干国祥又请他思考一下这100万字阅读量的比率。他提出了一个比率的样例:
每年精读百万字
50% 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
20%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20% 个体化阅读
10% 普世人文历史名著
随后,干国祥又以自己为例详细讲述了这个比率。并且以小学语文为例为各部分阅读开了一些书单,比如《汉字字源》《孩子们,你们好》《学校,是一段旅程》《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培养》等等。甚至包括个体化阅读为女教师推荐了一本索菲亚·罗兰的《女性与美》。其中,他尤其强调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他甚至这样说,如果你一辈子只能读一本教育理论著作的话,那么读这本书就够了。他是值得你反反复复去一读再读的。
比如,刚才老师提出的关于教师时间和学生时间的问题。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专门就有一条讲到15分钟备课的建议。
在这里,干国祥几乎是整篇整篇原文引用《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篇章。关于教师如何进行准备,如何教学生阅读与思考,如何构筑学生的智力背景等。他又以自己的切身体会为例,以上午有效课堂讲座中出现的几篇小语教材为例,做了自己备课需要多长时间的现场演示。“悬 鼻 版 歧 项”等几个字的分析令人称道,《乡下孩子》的一文点评和修改备课又令人赞叹。
在回答有的老师提出的新教育“晨诵”课程和台湾王才贵教授提倡的读经运动的区别时干国祥也引用了《给教师的建议》中关于爱惜和保护青少年记忆力中的句段,但是他又具体提出解决办法与思考方向:
一个选择:
让孩子们诵读、记忆他现在就能感受到美妙的好的东西
让孩子们诵读、记忆他现在不能理解也不能感受的材料(有人说是经典)
一个追问:
你本人能感受与理解这些经典,并从中获得美感么?
一个补充:
你有什么办法让他(并且首先是让你)最终能够拥有对那些经典的理解力?
干国祥又深刻地指出:某一方面天才的成长道路未必对普通儿童的成长有正确的启迪,贝多芬被父亲逼着练琴的童年,放在其他孩子身上只会是一场无意义的悲剧。
鲁迅、叶嘉莹这些天赋出众,而且家庭、教师都极为特殊的例子,不能带来一般的教育学的意义。我们要追究鲁迅为何是鲁迅,孔乙己为何是孔乙己的真正的原因。
因此,教师由专业阅读、专业阅读体现的专业发展水平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这个桶最短的那块板的长度。
说到专业写作,干国祥又用《哑巴知了》的诗句来表达教师的专业写作,不是为了自娱自乐地唱歌,而是为了学生,默默地写着歌词,而这些写在树叶上的歌词,可能会在默默的腐烂中变为下一年的一片新叶。
随后,干国祥又现场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在回答“新教育将把老师们带向哪里”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先是风趣地说“不知道”,然后用杜威的“目的存在于过程之中”来解释,前方就在脚下。
最后,在对《这条路》的重新阐释中,一场关于新教育儿童课程、有效课堂、教师“三专”专业发展的讲座对话结束了。
而路,却在脚下延伸开来。
走呀,和伟大的伙伴们一道,向前走呀!
这条路的尽头,
会有大片的森林吧?
孤单的朴树啊,
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亲爱的老师啊,
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这条路的尽头,
会有广阔的大海吧?
荷塘里的青蛙啊,
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亲爱的孩子啊,
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这条路的尽头,
会有繁华的都市吧?
寂寞的稻草人啊,
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亲爱的家长啊,
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这条路的尽头,
一定会有什么吧?
亲爱的新教育人啊,
大伙儿一块儿去吧,
我们去走这条路吧。
|
 网易BLOG地址: http://nong0916.blog.163.com
新浪BLOG地址: http://blog.sina.com.cn/nong0916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