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干建农 总版主  户籍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 积分:22946 最近:18-08-04
|
发表:2009-10-17 07:41:14 人气:573 回复:0
|
楼主 |
修行,既是手段,亦是目的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 干春松
我平生最佩服的是写属相与性格之类的书。
中国人给自己都搞一个属相,然后有一帮特别富有编造能力的人,将每一个属相的性格都描述一番。看到有一篇描述属鸡性格的文章说,拂晓的时候出生的属鸡的人,往往特别啰嗦,我简直分不清是说的是“属人的鸡”还是“属鸡的人”。
有人说,中国人比较擅长类比式的思考问题,比如,春生夏长,但秋冬就肃杀,所以为了不跟大自然做对,杀个人也要等到秋冬,所谓的“秋后算账”、“秋后问斩”。我们看古代的诗文,大多也是从类比出发。好听一些的民歌几乎都是遵循类比式的思维方式。后来政治歌曲也模仿这样的做法:比如“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然后得出我们要靠谁。
反正,以前有人说,这样的方法做点诗文,搞点技术还可以,弄科学就不行,因此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的科学之类的。
但这个说法也不太靠谱,现在中国人整纯基础科学的研究,也弄得很不错,现在又把原因推到缺乏原创性。
最近诺贝尔奖揭晓,又没中国科学家什么事,有一个华人得了奖,有人说是教育制度的失败,这个可能有道理,但也不尽然,人文社科研究受制度因素影响比较大,物理化学应该不是。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这两天去学校办手续,有管理人员看到“国立台湾大学”字样,甚是敏感,只能想办法给他盖起来。其实台大一直是国立的,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台大也是国立的。总不至于让人改为“省立台湾大学”。恰好看到小怪在讨论“national palace museum”,说的是台湾的故宫,讨论说台湾如果是national,那么北京的故宫就应该称为“international”。
其实,她们的确是在讨论一个大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国际性”问题,前一阵,看一批清华的教授在讨论春秋战国的“国家间关系”,看着的确有一些好玩,到不是说他们不知道秦国、楚国的国和现在的国的区别,而是觉得“国家间关系”实在是一个太过时髦的词。
每次去天安门,看见城墙上写着“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这是很有意味的。以前明清的皇帝在故宫办公的时候,心里想的的确不只是明朝和清朝这么点事,而是有很多别的国家的事,所以这些皇帝肯定不承认只是只是一个national的统治者,而是“天下共主”,这是相当的international。所以故宫如果要翻译成国立,就不太好,的确应该翻译成“天立”。
即使是现在,我们也下意识地把自己看作第三世界的领袖,高声说自己是负责任的大国,这就是说,我们不只是管自己拿几分地,而是很“国际”的。
每当有一些人想多拿老百姓的钱,一般都会使用国际惯例,很多官员把自己的孩子和钱转移到国外,也是很国际的。所以,小怪,小怪,就是小孩子多奇怪。
但是小孩子也有说“大话”的时候,宗教的事,我现在基本上不敢说,因为不懂,但是有一点,我想类比一下。如果把读书,比做修行,那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古人说书中有这个那个,主要是希望我们多读,这多少是将读书看作是手段,境界正常,但是,如果你把读书本身当做目的,那么你就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纯粹的人。
源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400ae0100fere.html
|
 网易BLOG地址: http://nong0916.blog.163.com
新浪BLOG地址: http://blog.sina.com.cn/nong0916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
|